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老子他说豆瓣 > 第36章(第1页)

第36章(第1页)

其实,在《春秋》一书里,好的道理处处可寻,坏的现象也连篇累牍。那个时候,对圣人的标榜特别的多,几乎每一个会讲会说的都是圣人,聪明才智之士,比比皆是。从春秋到战国这一阶段,在我们整个历史中,真是人才辈出的时期。我们读春秋、战国时的著作,有时看到某人讲的话,非常有理,但是再从反面想想,又觉不对,应是反面正确才是,然后再转到另一个层面来看,则前述二者不无可疑。每个人的意见都很高明,也都有值得商榷之处。当时真是一个文化变乱、社会变乱的时代。西方人有一个历史观点:社会历史到了末期,在变乱不安时,才产生哲学家、思想家。然而,依我们的历史哲学看来,与其如此,不如不要这些哲学家来得好。高度的哲学智慧,是从痛苦变乱中的刺激锻炼而成,代价未免太高。

所以,老子反对标榜圣人,反对卖弄世智辨聪。春秋、战国之间,善于奇谋异术的高人,一个比一个高明。例如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实行他老师计然子所教的六法,不过用了其中的三四项策略,便稳定了国际情势,而越国也复兴了。最后名与利、功勋等等,一样也不要,自己一走了之,到别的地方做生意去了。至于做生意的方法,也是他老师计然子教的。像春秋、战国这一类的智慧之学,简直看不完,太热闹了。

然而,那个时代的世局也就特别地动荡不安。假使我们身历其境,蒙受其害,便晓得那种痛苦,不堪消受。古人有句话&ldo;宁作太平犬,莫作乱世人&rdo;。那乱世的人命,的确不如太平盛世的鸡犬,人命危如垒卵,随时都有被毁灭的可能。老子对那个时代,深深感到痛苦和不满,因此便说:&ldo;绝圣弃智,民利百倍。&rdo;人们如果不卖弄聪明才智,本来还会有和平安静的生活,却被一些标榜圣人、标榜智慧的才智之士搅乱了。

战国时期,真正能摆布那个时代二三十年之久的,只有苏秦、张仪两人,不管他们摆布得对或不对。所以后来司马迁、刘向等人,都非常佩服苏秦,这么一个书生,年纪轻轻出来,竟使国际间二十几年不发生战争。我们现在听来,二十几年的和平,好像算不了什么,但是春秋战国的时候,几十个国家随时随地都在作战。每一次战争都要死亡一大批的人。老太太、老太爷们,辛辛苦苦将自己心爱的儿孙慢慢养大,然后一上战场,几分种的时间便结束了生命。难怪司马迁认为苏秦只是个文弱书生,却纵横六国之间,消洱战争达二十多年之久,这本事够大的了,很令人佩服,因此特别在《史记》上记上一笔。

老子当时的社会情况,虽不比苏秦、张仪那个时候的混乱、糟糕,但已迈向大变不祥的道路上去,他痛心之余,就有&ldo;绝圣弃智,民利百倍&rdo;的主张。仁义的道理也是一样,那时不只是孔子提倡,但孔子综合了仁义的精华,传给后代。在春秋、战国时候,各国之间,相互争战,彼此攻城掠地,都以仁义的美名作口号。你们要讲仁义道德,那很好,我也跟着讲。但是你们一切都得照我吩咐,要跪便跪,要杀便杀,反正我也可向外宣布这是为了仁义道德,不得不尔。仁义道德的用法,一至于此,那已是天下大乱,不可救药了。所以老子非常讨厌,又主张&ldo;绝仁弃义,民复孝慈。&rdo;社会上不需以仁义作宣传口号,越是特别强调仁义,越是尔虞我诈,毛病百出。

唯大英雄能本色

并且,人也需抛弃自己引以为做的聪明‐‐&ldo;巧&rdo;,抛弃自私自&ldo;利&rdo;的贪图之心,那么自然不会有盗贼作jian犯科。这是&ldo;绝巧弃利,盗贼无有。&rdo;此处&ldo;盗贼&rdo;二字,须引用《庄子&iddot;(月去)箧篇》的大盗‐‐盗跖,来作注解。说句严重的话,春秋、战国时候的诸侯,几乎都是盗跖。

老子提出了上述的道理后,接着说:&ldo;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rdo;&ldo;文&rdo;,代表思想、理论。他说,为什么要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项东西呢?这个哲学道理发挥起来太多太多,一言难尽,因此暂不讲它,只要把握住这个观念就行了。这等于乡下人经常说:&ldo;我命苦,只好这样。&rdo;命就是一个确定不移的观念,不需一大堆道理来解释,只要从实际生活便可体会。中国过去家庭,也只抓住一个观念‐‐孝,其中道理,天经地义不需多说。

那么,把这些绝圣弃智的观念,归纳到怎样的生命理想呢?‐‐&ldo;见素抱朴,少私寡欲&rdo;。社会人类真能以此为生活的态度,天下自然太平。乃至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一辈子便是最大的幸福。其实,这正是大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ldo;见素&rdo;,&ldo;见&rdo;指见地,观念、思想谓之见;&ldo;素&rdo;乃纯洁、干净。孔子在《论语》上亦讨论到此问题。&ldo;素&rdo;如一张白纸,毫不染上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也就是佛家禅宗的两句话:&ldo;不思善,不思恶&rdo;,善恶两边皆不沾,清明透彻。而&ldo;抱朴&rdo;,&ldo;朴&rdo;是未经雕刻、质地优良的原始木头。有些书用&ldo;璞&rdo;字,&ldo;璞&rdo;与&ldo;朴&rdo;通用,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外壳为璞。&ldo;朴&rdo;与&ldo;璞&rdo;,表面看来粗糙不显眼,其实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我们的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这种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如此,思想纯洁无瑕,不落主观的偏见。平常做事,老老实实,当笑即笑,当哭即哭。哭不是为了某个目的,哭给别人看;笑不是因为他讲一句笑话,我不笑对不起他,只好矫揉造作裂开嘴巴,露出牙齿装笑。这就不是&ldo;见素抱朴&rdo;的生命境界。

再来,&ldo;少私寡欲&rdo;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儒道两家,并没有叫人做到绝对的&ldo;无欲&rdo;,彻底无欲,简直不可能,假使做到了,那就超凡入圣了。只有佛家修行,先要无欲,因此被儒家批评为陈义太高,难以企及。儒道二家认为&ldo;少私寡欲&rdo;,已经是了不起之事。&ldo;少私寡欲&rdo;可以近乎道,但尚未完全合于道。

老子主张&ldo;绝仁弃义&rdo;,不以圣人为标榜,不以修行为口号,只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人,那便是真修道。&ldo;绝仁弃义&rdo;,要废除那些假仁假义,伤天害理的做法。有时候,我们看到历史上的故事,很多是口头上大吹仁义道德,要帮忙人家、救助人家,结果对方倒了大霉。这种仁义其名,侵略其实的勾当,非常要不得。至于&ldo;绝巧弃利&rdo;,那是针对人类喜欢耍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认高明而言。东西方宗教皆认为使巧用计,想办法耍手段,一般都是为了图利自己,那是强盗心理,是不道德的。因此,老子提出&ldo;见素抱朴,少私寡欲&rdo;,作为我们生活修养的中心原则。随着,下面再告诉我们学道的榜样,做人做事的涵养,继续沿着他一贯的理路发挥。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想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囗囗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囗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知识是烦恼的根源

&ldo;绝学无忧&rdo;这四个字,有些人重新整理《老子》,将它归于前面一章,成为&ldo;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rdo;。

&ldo;绝学无忧&rdo;做起来很难。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著,人生只凭自然。汉朝以后,佛学从印度传入中国,佛学称成了道的大阿罗汉,为&ldo;无学位&rdo;的圣人,意思是已经到了家,不需再有所学了。其实,严格而言,不管是四果罗汉,或者菩萨,都还在有学有修的阶段,真正&ldo;无学&rdo;,那已经是至高无上的境界了。

古人有言:&ldo;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rdo;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东西方表达的方式不同。佛学未进人中国,&ldo;无学&rdo;的观念尚未在中国宏扬,老子就有&ldo;绝学&rdo;这个观念了。后来佛家的&ldo;无学&rdo;,来诠释老子的&ldo;绝学&rdo;,颇有相得益彰之效。

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ldo;绝学无忧&rdo;,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这种心情,一般人很难感觉得到。尤其我们这一些喜欢寻章摘句、舞文弄墨的人,看到老子这一句话,也算是吃了一服药。爱看书、爱写作,常常搞到三更半夜,弄得自己头昏脑胀,才想到老子真高明,要我们&ldo;绝学&rdo;,丢开书本,不要钻牛角尖,那的确很痛快。可是一认为自己是知识分于,这就难了,&ldo;绝学&rdo;做不到,&ldo;无忧&rdo;更免谈。&ldo;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rdo;,有时看到历史上许多事情,硬是会生气,硬是伤心落下泪来,这是读书人的痛苦毛病。其实,&ldo;绝学无忧&rdo;真做到了,反能以一种清明客观的态度,深刻独到的见解,服务社会,利益社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