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鲁迅采作《彷徨》的题词,是:
朝发韧于苍梧今,夕余至乎县
鲁迅评传
欲少留此灵瑣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义和弭节兮,望嵫崦而勿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3。
123
《鲁迅全集》第9卷,第371页《鲁迅全集》第9卷,第21页。《鲁迅全集》第2卷,第137页
这八句正写升天入地,到处受阻,不胜寂寞彷徨之感,又鲁迅在北平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寓庐书室,所谓&ot;老虎尾巴&ot;者,壁上挂着一副他的集骚句,
请乔大庄写的楹联,其文为:&ot;望嵫崦而勿迫,恐鹈鹄之先鸣!&ot;这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他又说,他早年和鲁迅谈天,曾经问过他,《离骚》中最爱诵的是哪几句?鲁迅不假思索,答出下面的四句: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缣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志高丘之无女。
依许氏想,&ot;女&ot;是理想的化身。这四句大有求不到理想的人誓不罢休之意,所以下文还有&ot;折琼枝以继佩&ot;之句。
照这样看来,鲁迅的文字,是从旧的文学遗产中孵化成熟出来了;然而,
他对《京报》副刊所征求的青年必读书,交了白卷,他的附注中说:&ot;我以为要
少一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
作文而巳。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39;行,,不是4言,。&ot;1因此,在当时,便引
起了有些人的反感,他们说:&ot;他们兄弟〈自然连周二先生也在内了)读得中国书非常的多。他家中藏的书很多,家中又便易,凡想看着而没有的书,总要买
到。中国书好的很多,如今他们偏不让人家读,而自家读得那么多,这是什么意思呢?&ot;鲁迅自己怎么解释呢?他说:&ot;我的确是读过一点中国书,但没有&39;非常的多,,也并不4偏不让人家读&39;。有谁要读,当然随便。只是倘若问我的意见,就是:要少一一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一一我向来是不喝酒的,数年之前,带些自暴自弃的气味地喝起酒来了,当时倒也觉得有点舒服。先是小喝,继而大喝,可是酒量愈增,食量就减下去了,我知道酒精已经害了肠胃。现在有时戒除,也时常还喝,正如还要翻翻中国书一样。但是和青年谈起饮食来,我总说:你不要喝酒。听的人虽然知道我曾纵酒,而都明白我的意思。我即使自己出的是天然痘,决不因此反对牛痘;即使开了棺材铺,也不来讴歌瘟疫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ot;2
鲁迅对于中国文艺界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他的文艺创作,也不仅在他的
文艺批判,也在于他的翻译。许寿裳回忆鲁迅,有杂谈翻译的一节,说:鲁迅
自从办杂志《新生》的计划失败以后,不得已而努力译书,和其弟作人开始介
绍欧洲新文艺,刊行《域外小说集》,相信这也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他们所译,偏于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尤其是弱小民族的作品,因为它们富于挣
扎、反抗、怒吼的精神。鲁迅所译安特列夫的《默》和《谩》,迦尔洵的《四曰》,他曾用德文译本对照过,觉得字字忠实,丝毫不苟,无任意增删之弊。实为译界开一个新时代的纪念碑。其序言所云:&ot;弟收录至审慎,移译亦期勿失文情,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ot;这实在是诚信不欺之言。鲁迅译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时,曾对许氏说:&ot;这是一部有独创力的文学论,既异于科学家似的玄虚,而且也并无一般文学论者的繁碎。作者在去年大地震里遭难了。我现在用直译法把它译出来。&ot;1许氏就将原文对照一读,觉得鲁迅的直译功夫较前更进步了。虽说是直译的,却仍然极其流畅,真非大手笔不办。鲁迅将以中国文法的简单,二个&ot;的&ot;字的用处,日本文有&ot;〗&39;,、&ot;处&ot;、&ot;的&ot;等等,而中国文只有一个&ot;的&ot;字。于是他创造出分别来:&ot;其中尤须声明的,是几处不用&39;的,字,而特用&39;底,字的缘故。既凡形容词与名词相连成一名词
者,其间用&39;底,字,例如80(11368为社会底存在物,又形容词之由别种品词转来,语尾有110之类者,于下也用4底&39;字,例如『0111(;就写为罗
曼底
鲁迅译《小约翰》,也是一部大作。本书著者荷兰望蔼覃,本来是研究医学,具有广博的知识的;鲁迅的学历很有些和他相似,所以他生平爱读这
部象征写实的童话诗。他有意把它译成中文,发愿很早,还在他留学日本时代,而译成则在二十年以后。初稿系在北平中央公园的一间小屋中,鲁迅和他的朋友齐寿山,二人挥汗着笔,到了第二年,鲁又在广州白云楼中整理成书。许氏说鲁迅真是孜孜砭砭,夜以继日手不停挥的。至于鲁迅晚年译果戈理的《死魂灵》,更是一件艰苦的奇功(鲁迅受果戈理的影响最深,他在《狂人曰记》,便是用了果戈理的原名:)。鲁迅曾在病中,对许氏说:&ot;这番真弄得头昏眼花,筋疲力尽了。我一向以为译书比创作容易,至少可以无须构想,那里
知道是难关重重。&ot;鲁迅曾在《&ot;题未定&ot;草》中说:&ot;于是&39;苦,字上头。仔细一读,不错,写法的确不过平铺直叙,但到处是刺,有的明白,有的却隐藏,要感得到;虽然重译,也得竭力保存它的锋头。里面确没有电灯和汽车,然而十
九世纪上半期的菜单,赌具,服装也都是陌生家伙。这就势必至于字典不离
手,冷汗不离身,一面也自然只好怪自己语学程度的不够格。&ot;1&ot;动笔之前,
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日本文的译者
上田进君是主张用前一法的。他以为讽刺作品的翻译,第一当求其易懂,愈
易懂,效力也愈广大。所以他的译文,有时就化一句为数句,很近于解释。我
的意思却两样的。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作,将事改为中国事,人也化
为中国人。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
情,也要益智,至少要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
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箅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
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的。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ot;2他对于译介工作是十
分认真的。
笔者曾经有一机会,和鲁迅谈到阿0的,因为有一位朋友编了《阿0正传》的剧本,要我去问鲁迅的意见的。依我的意见,这剧本应该以赵太爷为主题,阿0只是在那背景上的角色之一,因为鲁迅的本意,原是讽刺赵太爷那一社会,并不是要讽刺阿0的。鲁迅也同意我的说法。后来,《阿0正传》剧本在《戏》周刊上刊出了。鲁迅曾写了两封信,他说:&ot;对于戏剧,我是毫无研究的,我的最可靠的答复,是一声也不响。&ot;他个人的意见是这样:&ot;阿0在每一期里,登得不多……断断续续的看过,也陆陆续续的忘记了。现在回忆起来,只记得那编排,将《呐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进去,以显示未庄或鲁镇的全貌的方法,是很好的。但阿0所说的绍兴话,我却有很多地方看不懂。现在我自己想说几句的,有两点:一、未庄在那里?&39;阿0&39;的编者已经决定:在绍兴。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兴的居多,对于这决定,大概是谁都同意的。但是,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着某处的却少得很。中国人几乎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