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看,白芝浩倡导的高利率水平上的无限制放贷观点逐渐被接受,成为现代央行应对金融危机时候的标准操作。但是从力度以及时机来看,争议仍旧存在,我们将在大萧条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看到此类案例。
站在21世纪看过去的辩论,有时候不知道该感叹前人聪明还是历史重复,金块主义明显是货币主义的先驱,而反金块主义则堪称凯恩斯主义的前辈[39]。凯恩斯主义争议颇多,姑且不表,在货币领域我觉得凯恩斯具备洞见。和别的领域不同,货币是公共品,银行系统因此具备外部性,货币又是私人使用,中央银行信息不充分,调节起来又非常麻烦,这使得货币政策的松紧仍旧充满争议。但是危机时刻,货币领域过于保守的做法并不值得肯定,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责任必须存在。甚至,随着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国际化,我们更应该思考,谁来作为国际社会的最后贷款人?这一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类似席卷全球的大萧条式悲剧必然再度重现。
[38]《伦巴第街:货币市场记述》,白芝浩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9]金德尔伯格(2010)也有类似看法。
英镑与金本位
19世纪是欧洲全面迈入工业革命的大时代。从1870年到1913年,几乎所有国家的贸易增长都快于他们的收入增长[40],这说明那是一个贸易加速的全球化时代。当时的全球投资也非常活跃,而这样的时代事实上或许需要一个帝国为之提供稳定的政治、经济秩序,英国充当了这样的角色,虽然它一直被诟病为帝国主义,但是似乎比其他同侪干得出色。
19世纪的英国已经不同以往,尤其在金融领域。19世纪,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而且在19世纪大部分的时间内领先同侪。1870年时,英国占据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1880年时,其纺纱和布料的产量超过其余欧洲国家总和[41]。
关于生活水准,城市化是一个很好的指标,这也意味着由多少农业人口供养城市人口。在罗马帝国鼎盛时代,城市人口为全民的一成,而其后期则是九成五的人在乡下。1500年之后,随着欧洲扩张,城市人口开始上升,到了1800年,乡间人口降低到八成五。但英国仍旧是例外,其乡间人口一直持续降低,到了1850年,已有半数人口为城市人口。[42]
19世纪末,世界经济已经达到高度一体化程度,这被认为离不开伦敦作为金融中心的贡献,尤其是19世纪英国也一直坚持金本位制,而18世纪时虽然宣称是复本位,但实际金子仍旧受欢迎得多。伴随着新世纪银矿的发现,白银愈发贬值,金本位的地位更是得到空前的巩固。
这也是一个金融狂飙的年代,各种币制实验以及理论层出不穷。货币攫取了每个人的关注力,不仅像李嘉图这样的经济学家参与论战,各类大师对此也着迷不已。比如,对格雷欣法则(gresha&rso;slaw)存在各种解读,最有趣的说法是其发明权最早可以追溯到哥白尼,对比后来牛顿对于黄金白银比价的关注,难怪经济学家惊呼&ldo;这两位天体力学的英雄并没有忽视货币力学&rdo;。
金融不是一张白纸,货币的起源让不同金属在交换中存在重要地位,但也造成困扰,从比价稳定到数量,最常见的就是刚刚谈到的&ldo;劣币驱逐良币&rdo;的格雷欣法则,即在金银固定兑换比率之下,当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同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譬如银币的市场价格比实际价值高,那么意味着银被高估,同时也表示金被低估。那么人们就会熔化金币,同时将银币花出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市场的金币越来越少,反之亦然。
于是,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之下,两种金属的不同比价往往导致重新铸造成为常态,从而可能进一步引发价格失衡,银子往往是麻烦的开始。
在崛起的过程之中,英格兰银行以及英国在历史上如何面对这些棘手问题呢?伴随着英格兰银行券的广泛使用,也促成了英镑此后成为世界货币。考察英镑在长时间的历史表现,或许也可以帮助理解英国的独特:为什么英格兰银行出现在伦敦?为什么伦敦公众可以接受纸币这一安排?以及英国后来的衍生金融制度设计。
1717年被认为是金本位元年,这一年英镑按黄金固定价格,据说是根据牛顿的建议将每盎司黄金固定为3英镑17先令,这个价格持续到1931年。此外,银子虽然不那么受欢迎,但仍旧在使用,其非货币化直到19世纪末才在主要国家完成,中国迟至20世纪40年代才最终放弃银本位制。
可以想象,英格兰银行以及英国政府、人民为之付出了相应代价,才使得英镑几乎以超然历史之外的姿态存在,但他们也收获了信用。英镑资信之佳,被认为接近黄金,因此四处被接纳。以至于学者不得不承认,金本位时期最通行的国际付款方式不是黄金,而是英镑的银行本票。
与此同时,英格兰银行不仅制定伦敦的利率,相当长的时期内也制定了世界的利率。对比之下,英国的其他跟随国的各类实验往往以通货膨胀收场,也使得法国之类国家无法像英国那样借钱打仗,而只能以硬通货交易。
麦迪森认为英国在19世纪的优秀表现与金融体系相关,除了稳定健全的公共信用和货币体系、相当规模的资本市场和公债市场之外,从1821年保持下来的金本位制度也相当关键,而这为稳定汇率提供了有利条件。
19世纪的下半个世纪,币制的不同也造就持续的争议与间或的混乱。金本位的英国和复本位的法国央行之间也有过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合作。英国银行业针对贸易融资较多,欧洲大陆国家则有不少工业贷款,这或许展示了两种银行业经营的不同思路。
金融历史没有恒定不变的优势,即使是金本位制度,也不能永葆英国繁荣,这也是20世纪&ldo;一战&rdo;以及大萧条之后的系列故事。20世纪初,大部分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发行货币以黄金为锚,意味着各国法币币值与一定重量的黄金挂钩。普通情况下黄金受开采量以及黄金发现等意外因素影响,令货币发行机械地受制于黄金储备,常规情况之下并无大错,但如果恰逢变动时代,最终将导致不可避免的动荡与危机,比如后文将要谈到的大萧条时期。
[40]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许宪春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1]《世界经济简史》,卡梅伦著,译林出版社,2009。
[42]约翰&iddot;赫斯特,2007。
像英格兰银行一样可靠
对比大英帝国的辉煌,在刚刚经历的第一个一百年内,英格兰银行成功存活,这并不容易。正如我们前面介绍的,历史上的英格兰银行并非生来就有垄断特权,不仅遭遇南海公司之类的竞争对手,在危机中也屡次遭遇挤兑。18世纪英格兰银行银行部也数次接受资助,在1797年危机中甚至直接停止兑付。
尽管如此,英格兰银行仍旧赢得信用。白芝浩描述&ldo;英语世界的人都相信英格兰银行不会破产&rdo;,而英格兰银行也被视为&ldo;伦敦各银行存放准备金最便捷、最安全的地方&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