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在安仁坊的西北角,与荐福寺隔街相望。作为荐福寺的塔院,义净建塔之动机与当年玄奘之建大雁塔相若,也是为了保藏经书之用。小雁塔建于中宗景龙年间(707‐710),相传,当年义净法师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皇帝李显极其懦弱,凡事都要皇后拿主意。皇后得知此事后,即令后宫嫔妃及宫娥、彩女都捐钱修塔。宫人们争先恐后,慷慨解囊。捐的钱建了这座塔还未用完。小雁塔平面呈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塔的底层尤其高,以上逐层递减,越上越促,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卷刹曲线,与大雁塔风格迥异。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最初为15层,高约45米,南北面各辟一门。塔身从下至上逐层递减内收,愈上愈促,秀丽玲珑,别具风格。门框为青石砌成。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
处繁华的长安城之中,这里却是以幽静出名,唐韩翃曾有诗言此:
春城乞食还,高论此中闲。
僧腊阶前树,禅心江上山。
疏帘看雪卷,深户映花关。
晚送门人出,钟声杳霭间。[31]
这里与长安城的繁华无尽、花天酒地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恬淡、幽静,对于人心的陶冶来说,则是大有裨益。故而,小寒山在务本坊功课之余,也时常来荐福寺享受一下难得的清幽,特别是当他心情浮躁、烦闷之时。
大雁塔和小雁塔,对于长安城而言,是两个标志性的佛教建筑,是佛学之盛地。而对于寒山而言,则是精神上两种不同的陶冶。前者激起了寒山努力以求入仕之志,后者则在寒山苦闷之时予以疏解。正是因为有了这两者,虽然寒山性格上有着当时宦游子弟的共同特点,但是并没有耽溺于游玩享乐,总是能够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而这也意味着寒山的逐渐成熟。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在长安四门学的日子,似乎要比咸阳快得多。在长安城的第一年转眼之间也就结束了,因为寒山的聪颖,所修习的功课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岁试自不在话下。
寒山入四门学的第二年,在寒山的知识生命中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事件,即寒山开始接触并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思想和道教,在唐代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唐一代,宗室自称老子后裔,自高祖始,在重要的、公开的场合中,儒、释、道三教,以道为先,儒教次之,释为末。李氏王朝之建立,实有赖于道教徒之功,如终南山楼观道士岐平定、名道王远知等,在李渊灭隋称帝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尤其是王远知,亦有功于后来李世民之夺位称帝。更为重要的是李氏原本带有鲜卑人血统,这在重视门第的当时,显然是他们所忌讳的。据《续高僧传&iddot;法琳传》的记载,太宗贞观十三年(639),法琳因释、道相争而称唐宗室非为老子之后,而是拓跋氏之后,致使太宗大怒,捕法琳入狱,后流放益州,途中而亡。李唐对于其出身门第之看重,由此可见一斑。而托言为老子之后裔,对于提高其宗室门第具有不可小视的政治意义,因为,老子是&ldo;古之博大真人&rdo;[32]。故而,自李唐之初,即崇奉道教。高宗李治甚至亲谒亳州太上老君庙,封老子为&ldo;太上玄元皇帝&rdo;,老子之母为&ldo;先天太后&rdo;,并且命王公百僚及举子皆习《老子》。中宗李显之后,武则天篡位改号,因武氏佞佛,故而道教地位一度低落。及李氏复位,道教地位开始恢复。
玄宗时期,唐代道教最为鼎盛。开元之际,玄宗对于道教的重视,一则表现在其对于《老子》的推崇。玄宗不仅在政治上推行老子的清静无为以治理国家,认为&ldo;人君以道德清静为教&rdo;、&ldo;以无为不言为教&rdo;[33],这也是&ldo;开元之治&rdo;所以能够产生的积极原因。玄宗积极贯彻清静无为的治国方针,同时不断诏告天下,宣扬《老子》,推广《老子》,并要求天下士庶家藏《老子》,以修习其清静无为之道,与他&ldo;同归清静,共守玄默&rdo;,希望天下藉此能够同心于道,&ldo;故往年布令家藏《道德经》,冀德立而风靡,道存而日用,则朕之陈祖业,尚家书,出门同人,无愧于天下矣&rdo;[34]。当然,玄宗推崇道教的最主要表现还是崇玄学(后称崇玄馆)的设立。开元二十九年(741)正月,制两京各置崇玄学,令生徒习《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每年随举人例,准明经考试。通过者,准及第人处置,并置博士一员。次年二月,诏改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四子所著书改名真经,合《庚桑子》为五经。令崇玄学生习之。崇玄学的学生,其修习年限也是三年,&ldo;三年业成,照依常式&rdo;[35]。三年结业之后,合格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ldo;每年随举人例送名至省,准明经例考试&rdo;[36],此即所谓道举,有类于明经科,只不过考试内容为道家经典而已。崇玄学生徒的科举考试依明经科例进行,这样,实际上也就为修习道学的人开了仕途之路。
因玄宗之喜好并加以不懈推崇,士人对于道学,特别是《道德经》非常重视,俨然成一时之风气。一代有一代的风气,一代有一代的学风。因玄宗之大力宣扬,天下士子岂有不欣欣然而修道者乎?上有好之,下必甚之,古来如此。故有唐一代,&ldo;终南捷径&rdo;也成为了士人的一种惯技。所谓&ldo;终南捷径&rdo;,坦率地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仕途上不如意,那么,你就可以以退为进,去隐居山林,借以提高自己的声望,然后声名远播,皇帝自然就会下诏请你入朝为官,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极为荣耀的进入仕途的方式。当然,隐居之山林的选择是有讲究的,不能太远太偏,否则,就成真隐了。于是,离长安不足百里,而又景色优美的终南山,自然成为了隐居的首选之地。&ldo;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rdo;[37],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但不管怎么样,这种状况的出现,至少表明了在唐代道家、道教思想所具有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