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甲午战争史戚其章书评 > 第123章(第1页)

第123章(第1页)

由于威海海陆主将不和,不能和衷协商,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成为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战后,有的海军将领总结战争教训说:&ldo;沿海各带炮台,水雷营等处,须归海军提督节制,作为一气,不啻唇齿相依。威海之败,诚为此也。&rdo;注60这个教训是多么惨痛!

前敌将领交恶固然是一种内耗,但言官的滥施攻击未尝不是一种内耗,甚至是更为严重的内耗。自开战以来,丁汝昌屡遭攻讦,多次被议,在内心增加了沉重的负荷。他在一封信里充分地流露了自己不安而又异常愤懑的心情:&ldo;汝昌以负罪至重之身,提战余单疲之舰,责备丛集,计非浪战轻生不足以赎罪。自顾衰朽,岂惜此躯?……惟目前军情有顷刻之变,言官逞论列曲直如一,身际艰危尤多莫测。迨事吃紧,不出要击,固罪,既出而防或有危,不足回顾,尤罪。&rdo;注61

不久,丁汝昌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朝廷降旨将他拿京刑部治罪,其罪名是:&ldo;海军提督丁汝昌,统率海军多年。自倭人肇衅以来,迭经谕令统带师船出海援剿,该革员畏葸迁延,节节贻误。旅顺船坞是其专责,复不能率师援救,实属恇怯无能,罪无可逭。&rdo;注62这对丁汝昌的打击是很大的。据一洋员记述,当时他&ldo;惟望死于战阵&rdo;,因此在战斗中&ldo;恒挺身外立,以求解脱&rdo;。注63此时,前敌将领纷纷致电北洋,吁恳设法挽回。刘步蟾等电称:&ldo;丁提督表率水军,联络旱营,布置威海水陆一切,众心推服。今奉逮治严旨,不独水师失所秉承,即陆营亦乏人联络,且军中各洋将亦均解体。当此威防吃紧之际,大局攸关,会恳宪恩,设法挽转,收回成命,暂留本任,竭力自赎,以固海军根本之地,而免洋将涣散之心,实为深幸!&rdo;注64李鸿章也为之婉转求情:&ldo;今丁既逮问,自无久留之理,惟威海正当前敌,防剿万紧,经手要务过多,一时难易生手。可否吁恩暂缓交卸,俟遴选得人,再行具奏。&rdo;注65朝廷虽不允所请,但已松了口气,寄李鸿章电旨称:&ldo;丁汝昌著仍遵前旨,俟经手事件完竣,即行起解,不得再行渎请。&rdo;李鸿章揣摩旨意,立即示意丁汝昌,&ldo;查经手事件所包甚广,防务亦在其内,应令丁提督照常尽心办理,勿急交卸。&rdo;注66这样,丁汝昌逮京问罪的事便暂时缓下来了。

丁汝昌虽处境十分困难,但仍力图振作,筹商水陆战守。当时有日军欲扑山海关的传闻,丁汝昌勉励诸将说:&ldo;倭赴榆关,料不易逞志,铤而走险是其惯习,宜更防其回扑我境也。&rdo;提出要提高警惕,预防敌人玩弄&ldo;声东击西&rdo;的诡计。又曾针对清政府派德璀琳东渡一举,要求诸将不要因朝廷求和而动摇保卫国土的信念,而更应&ldo;纾力增备&rdo;注67及时筹办防务。

德璀琳赴日被逐后,清政府于一八九五年一月五日派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会商。张、邵尚未起程,即传来日本欲犯山东的消息。一月九日,李鸿章接伦敦来电:&ldo;风闻日本不肯停战。日本派兵已赴山东各口侦探,如有可以上岸之处,即将陆军渡上。&rdo;注68这个消息的可靠性是无疑的,故引起清廷的极大恐慌,便于十三日谕李鸿章&ldo;悉心筹酌,饬令海军诸将妥慎办理&rdo;。当天,李鸿章电丁汝昌称:&ldo;查倭如犯威,必以陆队由后路上岸抄截,而以兵船游弋口外牵制我师,彼时兵轮当如何布置迎击,水陆相依,庶无疏失,望与洋弁等悉心妥筹,详细电复,以凭核奏。&rdo;注69根据李鸿章的指示,丁汝昌与诸将合议,提出了一个&ldo;水陆相依&rdo;的具体方案,这个方案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根据敌我舰队的力量对比,船台依辅是唯一可行之法,二、说明威海与旅顺港口情形相异,回答了十三日电旨&ldo;若逼敌船逼近,株守口内,转致进退不得自由&rdo;的说法,三、威海后路地阔兵单,全靠后路有大股游击之师,防敌抄袭后路,庶几威防可固。李鸿章阅后认为:&ldo;海军所拟水陆相依办法,似尚周到。&rdo;注70清廷也批准了丁汝昌的&ldo;水陆相依&rdo;方案。但特别强调&ldo;海军战舰必须设法保全&rdo;。注71刘坤一还亲至天津会见李鸿章,议定&ldo;务须保全铁甲兵轮各船&rdo;,因为&ldo;倭计欲得我铁甲兵轮,并欲窜扰山东,以断南北运道,殊于大局有关&rdo;。注72随后,李鸿章即电丁汝昌,&ldo;廷旨及岘帅(刘坤一)均望保全铁舰,能设法保全尤妙。&rdo;注73

在保全铁甲舰的问题上,从清廷到内外臣工的意见都是一致的。但是,如何才能保全铁甲舰呢?大家的认识并不一致。随着战局的变化,敌氛渐逼威海,彼此的意见分歧更为明显了。朝廷主张主动出击,谕曰:&ldo;现在贼踪逼近南岸,其兵船多只,难保不闯入口内,冀逞水陆夹击之诡谋。我海舰虽少,而铁甲坚利,则为彼所无,与其坐守待敌,莫若乘间出击,断贼归路。威海一口,关系海军甚重。在事将弁兵勇,倘能奋力保全,将登岸之贼迅速击退,朝廷破格酬功,即丁汝昌身婴重罪,亦可立予开释。&rdo;注74这道谕旨表示担心敌舰闯入威海口内,说明朝廷对威海的防御情况并不真正了解,因为威海防御上的弱点在陆上,而不在海上,敌人是很难从海上进来的。另外,谕旨本身也自相矛盾:一方面要求海军&ldo;乘间出击,断贼归路&rdo;;一方面又要求&ldo;奋力保全&rdo;&ldo;威海一口&rdo;。实际上,海军只要一离开威海港,敌舰必将立即&ldo;闯入口内&rdo;这是确定无疑的。这叫丁汝昌执行哪一条呢?何况在北洋海军舰只减少、镇远铁甲舰重伤的情况下,即使&ldo;乘间出击&rdo;,结局亦难预卜。不过,有一点可以断言,&ldo;断贼归路&rdo;是绝不可能做到的。李鸿章倾向于用冲出的办法保全铁舰。他先是电丁汝昌称:&ldo;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拚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rdo;注75后来,到南帮炮台失守时,李鸿章再次指示丁汝昌:&ldo;万一刘岛不保,能挟数舰冲出,或烟台,或吴淞,勿被倭全灭,稍赎重愆。&rdo;注76在当时的情况下,北洋舰队能否安全地退往烟台等处?在丁汝昌看来。挟数舰冲出,不仅舰队将毁于一旦,而且基地亦必失无疑。所以,他无论如何也不肯这样干,而仍主张用船台依辅的办法来保全铁舰,他复电李鸿章称,&ldo;至海军如败,万无退烟之理,惟有船没人尽而已。旨屡催出口决战,惟出则陆军将士心寒,大局更难设想。&rdo;注77在同一封电报中,他还提出后路速派援军,威防方能支持。丁汝昌认为,采取船台依辅的办法,对海上的防御较为有利,而对陆上的防御则无把握。因此,他特别担心威海后路的防御,相信只要后路确有保障,威海必可固守,铁舰亦会万无一失。可是,威海后路的防务,已是他职权范围以外的事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