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澄波军在西门外激战之时,杨载云出牛埔,会同吴汤兴军自鸡卵面山进攻南门。日军早有准备。俟杨、吴军出现于山头,其中大部分下到山腰时,日军炮兵才开始发射榴霞弹。杨、吴军也&ldo;落下旗帜,猛烈炮击&rdo;。注12杨、吴军无法靠近南门,又会合傅德升军从东南路进。不料日军已先占据城东二里许之十八尖山,则下山邀击。吴汤兴熟悉山路,亟先应战。杨载云、傅德升军左右并进。&ldo;日军凭山发炮,我军先后奋迅争上,夺其山,自山下发抬炮,弹丸及城中。日军则发大炮,我军伏避炮,十八尖(山)复为日军据。我军或从山后东迳击其腰,日军复退下山。一上一下,如是者数次。新竹人从屋上观,错愕叹两军壮烈。……谓:&lso;来军有大炮,则克矣!&rso;我军卒以无大炮,乏子弹,被驱下山。&rdo;注13
在杨、吴等军抢攻十八尖山的同时,徐骧率一百人从北路攻城。将近城,登高四望,闻枪炮声交加,见杨、吴等军在城东激战,转而向南拊敌之背,以牵制日军兵力。日军在城头见徐军人少,率队攻之。&ldo;徐骧见其众,分队散行,避人箐以诱之。敌不敢入,发弹射不能中。徐骧则诫无妄发枪。敌围久,徐骧骤分两队出,一攻其前,一抄其后。日已暮,敌遂退。徐骧从山道全军归。&rdo;注14
继徐骧军之后,姜绍祖率所部从东道进,越十八尖山至新竹东门。&ldo;将夺城,城上兵吹号发枪,城下军骤至&rdo;,从三面散开,对姜军实行包围。姜军退至车站之停车场时,被敌人冲为两段:一部因无人指挥,四散奔溃;一部约一百七十余人随姜绍祖退向枕头山竹林中,进入一无人居住的空宅。&ldo;枕头山者,十八尖山下平坡也,距东门一里。绍祖望见十八尖山之战,则从屋上发枪击山半敌军。&rdo;注15起初,日军追逐溃勇,无暇蹑姜绍祖之后,及见姜军在此空宅,便&ldo;麾兵将其包围,以猛烈炮火射击&rdo;。姜军固守宅院,匿而不出。日军靠近宅院,则又遭到猛射。最后,日军纵火烧房,姜军&ldo;被烧死及枪杀者有五十余人,另有一百一十九人被俘&rdo;。注16当天,日军即将被俘义军将士关押在新竹县监狱,姜绍祖亦在其中。
姜绍祖(一八七五‐‐一八九五注17),幼名金韫,号缵堂,新竹北埔人。原籍广东陆丰县。北埔垦首姜秀銮之曾孙,&ldo;家巨富,为一方豪&rdo;。注18姜绍祖捐监生,&ldo;赴福州试秋闱,未售&rdo;。注19迨中日战起,即奔走国事,散家财募勇,得五百人,称敢字营,训练于桃涧堡南崁。及日军登陆澳底,即率义勇一营北上,拟防沪尾。因唐景崧内渡,遂率军返新竹。适吴汤兴率军自苗栗至,姜绍相与之会师,进驻大湖口。六月十四、十五两日,姜绍祖等义军与南犯日军激战,日军奔中坜。二十日,日军增兵南下,姜绍祖又在枋寮抗敌,因力量悬殊而战败。乃回北埔,增募义勇,称继字军。并积极联络新楚军及各路义军,决定收复新竹,进而恢复台北。他以书生拍案而起,&ldo;结发束袴,肩长枪,佩百子弹丸袋,游奕往来,以杀敌致果为事,人不知其为书生也。&rdo;注20在七月十日反攻新竹的战斗中,他不幸被俘入狱。初入狱,日人尚不知其为姜绍祖。是夜,新竹街市的总理马玉花向日人告密说:&ldo;姜非寻常匪徒可比,必须将其捆绑,严加看管。&rdo;第二天,日人急至狱中查找姜绍祖,但为时已晚,他已在夜间同其他七名义军战士&ldo;越狱而逃&rdo;。注21不久,在一次战斗中,他又与敌人相遇,&ldo;死于乱枪之中&rdo;。对于姜绍祖之牺牲,时人论之曰:&ldo;(姜绍祖)闻台北一破,慷慨散家财,募团勇,不顾成败利钝,与日军接战,身先士卒。虽曾被擒而脱虎口,然其志百折不回,再接再厉,竭力抵御,身中数枪阵亡。以翩翩贵胄妙龄,敢冲锋破阵,纵身化为猿鹤,故乡父老至今犹能道其轶事,啧啧称其能军云。&rdo;注22
杨、吴等军第二次进攻新竹失败后,并未远离,仍在新竹附近活动。七月二十五日,又对新竹发动了第三次进攻。是日午夜,&ldo;时值月夜,咫尺难辨&rdo;。抗日联军试图摸城,但被日军的巡逻哨兵发现,当即开枪鸣警,并飞报阪井重季。阪井出新竹西门,指挥炮兵用山炮射击:抗日联军&ldo;仍从三面包围,炮击相当准确&rdo;。&ldo;在长达三千余公尺的战线上,枪声与炮声相合,战斗一度非常激烈。&rdo;但敌人的火力太猛,且有良好的掩体,抗日联军虽奋力抗御,然处境不利,伤亡惨重,仅牺牲者即达一百三十余人,而日军才&ldo;死一伤五&rdo;。注23战至上午八时三十分,抗日联军向南撤退。
黎景嵩不愿黑旗军北上增援,坐失良机,致使三次进攻新竹未克。对此,时人颇讥评之。有诗云:&ldo;回思乙未六月间,台岛治兵如丝棼。伊时廉蔺不交欢,南北将帅门户分。&rdo;注24廉蔺不交欢,盖指黎景嵩不服刘永福也。诗人不禁为之叹息不止!
注释:
注1杨载云,又作杨紫云或杨再云。
注2《台海思痛录》第12页。
注3 据《义民统领吴汤兴求饷禀文》,见《民族英雄吴汤兴文献》,《台湾风物》第9卷,第5、6期。
注4《黎景嵩布告》,转见《吴汤兴事迹考证》,《台湾文献》第9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