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敌人三舰聚攻济远之际,广乙后至,立即投入战斗。广乙伺机向敌舰冲去,准备施放鱼雪。吉野为避开广乙冲撞和施放鱼雷,便向左转舵,在海面上划出一个大的圆弧。广乙则改变航针,向秋津洲和浪速之间疾驶。七点五十八分,广乙从斜侧驶至距秋津洲六百公尺处,向其舰尾逼近,准备施放水雷。这时,秋津洲猛烈回击,一弹击中广乙桅楼,致使一炮手坠落牺牲,又一弹&ldo;击毁水雷炮洞,幸来触炸&rdo;,广乙始得保全。激战中,秋津洲忽发一榴霰弹&ldo;炸于广乙舱面,以致死伤二十人&rdo;。注12舵手亦中弹牺牲。广乙伤亡虽重,仍与敌舰继续拚战。
此时,海面上硝烟笼罩,敌舰无法用信号旗联络,秋津洲便鸣汽笛报知自己的位置,浪速鸣汽笛应之。于是,两舰开始合击广乙。须臾之间,硝烟渐散,浪速忽然发现广乙在距舰尾三,四百公尺处,便一面向右转舵以避开广乙的冲撞,一面用左舷炮和尾炮加以猛击。在敌舰的连续进攻下,广乙受伤甚重,船舵&ldo;均已毁坏,不堪行驶&rdo;。注13广乙舰上官兵牺牲已有三十多人,受伤者四十多人,难以支撑,便向右转舵走避。浪速于欢呼声中尾追,被广乙回击一炮,弹穿浪速左舷之侧,由内部穿透后部钢甲板,断其备用锚,并将锚机击碎。日本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以广乙舰体己毁,决定不予追击,命三舰各取适宜位置合击济远。广乙这才脱险,驶撞朝鲜西海岸十八家岛(或简称&ldo;十八岛&rdo;)搁浅,&ldo;凿锅炉,渡残卒登岸,遗火火药仓自焚&rdo;。广乙管带林国祥登岸后,率残部直奔牙山清营。及至牙山,听说叶志超已率军退平壤,便于二十六日下午一时上英国军舰亚细亚号返国。此时部下只有十七人了。在仁川&ldo;复截于倭舰,听命立永不与闻兵事服状,国祥以下连署与倭,乃得纵归&rdo;。注14&ldo;服状&rdo;乃由日人起草,林国祥等十八人连署。其内容如下:
&ldo;舰长林国祥以下广乙号船员十八名,蒙英国军舰搭救。值此日清战争期间,今后决不再参与战事,兹作出誓言,保证履行誓言之义务&rdo;。注15
八点三十分,广乙已东驶远离济远。济远已牺牲三十人,受伤二十七人注16,势难抵御,便趁机以全速向西驶避。日本三舰会合,拟共追济远。忽见西方海上出现两缕汽烟,但一时辨认不出为何国舰船。坪井航三下令各舰采取&ldo;自由运动&rdo;。于是,秋津洲转舵追击广乙,吉野、浪速则尾击济远。八点五十三分,浪逋超越吉野,猛追济远。济远乃悬白旗,然犹疾驶不已。浪速迫至相距三千公尺时,又以舰首回旋炮猛击。济远又在白旗之下加悬日本海军旗。浪速挂出信号:&ldo;立即停轮,否则炮击!&rdo;是时,两舰相距二千七百公尺,浪速遂向旗舰吉野报告:&ldo;敌舰降服,已发出命令停轮之信号,准备与彼接近。&rdo;九点钟,高升从浪速右舷通过,向东驶去。九点十五分,浪速一面命令高升停驶,一面追击乘机以全速驶逃之济远。九点三十分,吉野忽令秋津洲、浪遣归队。秋津洲先是追击广乙,见广乙已经搁浅,及接到吉野信号,立即回航。此时,中国运输船操江与高升号相距约三英里,见高升被日舰所截,遂转舵回驶。九点四十七分,坪井航三命令浪速监视高升,秋津洲追击操江,由旗舰吉野追击济远。
十二时三十八分,吉野逼近距济远两千公尺处,以右舷炮猛击,共发六弹。济远航速才十五节,而吉野航速则近二十三节,势将迫及。在此紧要关头,水手王国成挺身面出,反击敌寇。
王国成(一八六七‐‐一九oo年),山东文登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苦。成年后,投北洋海军为练勇,学习期满后被派上济远当水手。注17他激于爱国热情,奔向舰尾炮位,另一水手李仕茂从旁协助,用十五公分口径尾炮对准吉野连发四炮,第一炮中其舵楼;第二炮中其船头;第三炮走线,未中;第四炮中其船身要害处。十二点四十三分,吉野受伤,舰头立时低俯,不敢停留,转头向来路驶逃。
吉野东逃后,济远遂定向威海卫,于二十六日早晨六时半抵港下锚。
注释:
注1参看拙作:《冤海述闻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第183‐187页。
注2《冤海述闻》,《中日战争》(6),第84页。
注3《中倭战守始末记》第1卷,第12页。
注4《丁提督来电》,《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6卷,第35页。
注5日本海军军令部,《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上卷,第91--92页。又,《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称:&ldo;闻倭炮船八重山中济远之弹不炸,入船澳剖视,知系无药。&rdo;按:&ldo;八重山&rdo;为&ldo;吉野&rdo;之讹传。(《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128页)。
注6《民国上海县志》第15卷,《人物补遗》。
注7池仲祐:《黄守戎栋臣事略》,《海军实纪&iddot;甲午海战海军阵亡死难群公事略》。
注8《高升号船长高惠悌的证明》,《中日战争》(6),第25页。
注9《八重山舰长平山致西乡海军大臣函》,《日本外交文书》第27卷,第512号附件。
注10 池仲祐:《黄守戎栋臣事略》,《海军实纪&iddot;甲午海战海军阵亡死难群公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