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大出意料之外,心说这时代不是没有赤字财政么?怎么连借钱打仗这种事都搞过了,那张商英在金殿上和我装什么傻?别人为何不提醒我?
此时已经隐隐觉得有些不大对头,不过种师道还没说完,只得问一声:&ldo;后来如何?&rdo;
种师道笑道:&ldo;蔡公相其时方当国,自然不能示短于人,便将各库中地香药绢帛犀角象牙等物一扫而空。须知连年积聚下来,总有些钱物腐朽坏去,或者隐于帐目之外,流入私门之中地,蔡公相不管这些,一股脑儿都扫了出来,尽数当作上等地好货,作价赔于那些巨商,这才将这笔国债给平了,好歹不辱国体。&rdo;
高强连连点头,这等事确实是蔡京地作风,只要眼前过地去,能巩固自己地权位,他老人家是什么手段都能使的出来地。故事说完,就该说自己的事了,这事听起来顶多是崇宁初地事情,那时不要说自己还没穿越过来,即便是前任高衙内,也只是个市井打混地无赖少年,十二三岁地年纪,晓得什么国家大事?对此一无所知,那是应当应份地,但张商英却是前朝老臣,蔡京为相时,他就已经被提拔到参政的高位了,对此岂有不知之理?
然则当日张商英在金殿上对这事绝口不提,他又打地什么算盘?
第十章
童贯冷笑:&ldo;张天觉打的好算盘,如今他为中书,得陇望蜀,自然是要想着那两个相位了。本朝连年用兵,用度窘迫,他张天觉岂有不知之理?就本帅所知,他近来已经在想要如何清退吏员,整饬吏治,本朝自来冗员甚重,靡费国家俸禄,倘若张天觉在这上头有所建树,那就能为他再进一步踏上相位增加一个大大的砝码。不过这整饬吏治历来是件得罪人的事,张天觉从这上头下手,唯恐一个不好,被人反咬一口,那就得不偿失。&rdo;
高强还是没搞懂,张商英的这点盘算和军费借款有什么干系,种师道见状接口道:&ldo;高相公,张中书整饬吏治,打的还是节省国用,清理冗员的旗号,因此若是朝廷财政哪里短了,张天觉便会落人口实,只消有个言官参上一本,说他不务大局,专责下僚,甚至说他明里打着节省国用的名义,暗地里其实是在搞党争,安插自己的亲信,那时只怕这中书都坐不大稳了。刘逵前车不远,他岂能不慎?&rdo;
高强听到这里,总算明白了大概。原来张商英生怕朝廷财政在他手里出现了亏空,导致他作起事来缚手傅脚,因此梁山的军费是必须要解决的,不能撒手不管;如此一来,势必要另辟财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外借钱,可他手里又没生财的现成办法,怕这笔债务来年还不出来,晓得梁山招安是高强一手操办的,索性装出溜肩膀的姿态,逼着高强自己想出办法来填这笔帐。这么一来,朝廷的财政得以缓解,张商英又是一笔政绩,以后还款的责任也不用他承担,真是一举两得。
&ldo;哎呀~防不胜防啊~&rdo;高强此时脑子里便响起了某彪哥的东北口音来,整天和这些政坛老手打交道。人家肚子里只怕连食道都是带拐弯的,一句话说出来背后都有无数的计算,本衙内应付两下都觉得累了,天晓得这些大臣是怎么滚出这一身本事来地。
不过又想想。好似张商英这么拐一道弯,对他自己的好处不见得就有多大,对我高强可没多少危害啊?童贯瞧他面色不豫,便道:&ldo;张天觉这一招可谓绵里藏针。这举借外债的事情一旦作了,身上就背了一个大包袱。高相公请想,这百万贯国债,短时间内谁能拿的出来?就便高相公生财有道。大通钱庄举手便吃了下来,总还得向外发卖。说不定还需分配各地摊销。这事情到了下面州县,可就要走样了,下面地县官为了完成上差,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向当地富商强行抑配。逼他们每人出钱认购国债。到了言官嘴里,这就成了最好的扰民证据。那些被强迫购买了国债的人,哪个会信朝廷能按期还本给息?还不痛骂朝廷变着法子敛财虐民,到了那个时候,你高相公可是一力主张此事地,还能脱了干系?&rdo;
&ldo;……&rdo;高强只觉得好笑,原本一件很简单的财政临时措施,一夹杂上官场里的勾心斗角,就能玩出这许多花样来!难怪历史上早有明证,政府最好少经商,就算有公权力作为推动,就算除掉贪污舞弊的因素,这效率还是和单纯地民间商业没法比。
好在,原本高强也没打算要按照张商英的如意算盘行事,他用大通钱庄地名义吃下这笔国债之后,就直接命下属的各地分支挂出这国债交易,同时在大宋金银钞引交易所里开设国债交易的项目,准备利用这个机会,看一看大宋金融业发展的程度究竟如何,横竖这区区百万贯,就算是高衙内自己买单,也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既然知道了张商英有这点鬼心思,高强便另有打算了,看来这国债大可好好炒一炒,让这个时代地人们看看清楚,什么叫做金融业!
他这里盘算着要如何操作国债地盘口,童贯却以为他心寒了,解劝道:&ldo;高相公,历来朝廷理财之难,便在于此了,想当初王荆公变法,朝野上下就有那许多人和他作对,难道熙丰法竟真的有那许多弊端,神宗皇帝和王荆公竟是有意祸乱我大宋朝纲地?真是奇哉怪也!高相公勇于任事,也不用和这等小人计较太多,倘若高相公和他一般的见识,恐怕也不会有那些令人叫绝的理财手腕了吧!&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