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喜园中茶生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群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诗人的心是多么细腻呀!因为感受到寒流来袭,想到山中的朋友,希望提一壶酒去安慰山中的朋友,于风雨中对饮,可是空山满是落叶,要如何才能找到通往朋友居处的小路呢?他写茶,茶的性情纯净,喝了可以洗涤烦恼,而茶之所以有灵味,是出自山林的本质。&ldo;我随意种在荒草园里,没想到茶和草都长得很好,真是令人惊喜,这种惊喜只有细腻的人才会懂,也只有向细腻的朋友去说呀!&rdo;能够真心对待朋友的人,不论是饮酒喝茶都能细腻地待人,这是粗俗者万万不能理解的。写过&ldo;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rdo;名句的唐朝诗人钱起,虽没有留下酒诗,但他有一首茶诗也为人传诵:
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
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
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
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斜。
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
与已经止息烦恼的朋友,在才子的家里喝茶聊天,绿色的茶取代了艳红的榴花,看着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人逢此情境,便不会再被流霞所迷醉了。流霞,是黄昏变幻万端的晚霞,被认为是最美的景色,但与心灵高洁的道侣、有才华的朋友,品饮茗茶,谈玄论道相比,流霞之美实在不算什么了。钱起在这里说了一个重要的观点:&ldo;好茶要和好朋友分享。&rdo;
唐朝另一位重要诗人刘禹锡,他的&ldo;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rdo;(《竹枝词》)以及&ldo;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do;(《乌衣巷》)。几乎爱诗的人没有不会背诵的。但是刘禹锡留下一首很好的饮茶诗却少人知道:
西山兰若试茶歌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篆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可知花蕊清冷味,须是眠云跋石人。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刘禹锡向以短诗传世,这首诗在他的诗作中算是巨作了,而他写饮茶的境界是那么优美,而且给茶叶极高的评价。例如他说茶的香味悠扬喷鼻,可以使隔日的宿醉消散,能够全身清明、彻入骨髓、打开烦恼的胸襟(&ldo;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rdo;)。
前面我曾提到屈原的&ldo;木兰露&rdo;典故,刘禹锡给茶的评价还胜过木兰露,他说木兰沾露的香只能与茶&ldo;微似&rdo;,而瑶草在水波上的颜色也比不上茶叶的好看。什么样的人可以品出茶的真味呢?那必须是睡在云上,在石头上写字题跋的人(&ldo;眠云跋石人&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