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沪京那几年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过于注重成绩,以此作为考上名牌大学的垫脚石。
成绩好的,依旧日日夜夜的苦读,生怕被人超过,成绩差的,要么被硬逼着读,要么就处于放养状态,完全不管。
那么成绩处于中间的呢,和成绩差的差不多一个情况,不过他们则更尴尬,因为不上不下的,超也超不过却又容易被追赶,自己焦心,父母更焦心。
当然,我说这些的目的不是抨击这种教育制度,存在即是合理,它能持续那么多年,也必定有过用处的。但是我要说的是,那个时候,这种教育下产生的悲剧不胜枚举,这只是其中之一。
那个女孩02年的时候,她应该是十七岁,很美好的一个年纪,她在一个乡下农村的地方长大,农村只有一所小学,和一所问题中学。她小学毕业之后,他的家人为了让她能好好上学,东拼西凑的攒出她来市里上中学的学费,她很感激家里,到了大城市之后,生活用度都很节俭,尽量不给家里的人增加负担。虽然她的成绩不是拔尖的,但是在班上也属于中上游,家人虽然有些不满意,但是也没有给她太多压力。于是初中三年,就这么平静无波的过了。
不过,平静的表面之下真的是平静么?不,这隐藏着更深沉更汹涌的波澜。
女孩子很小的时候,或许是刚刚懂事的时候,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想象到,二十多年前,郊外一个贫困的农村环境下,能有个老式收音机就算不错的。女孩就每天守在收音机前,听着里面时不时播放的歌曲,不管是流行歌曲,还是背景音乐,都能让她开心许久。
家人倒是发现了女孩对音乐的喜好,但是乡下的父母,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成家,在这里生老存活,一辈子都在这里,对于他们来说,梦想,只是一个词语而已。
他们没有梦想,只有生活。
如果非要说的话,那么恐怕就是让孩子以后有好的出路吧。
父母认为的好出路,无非是名牌大学毕业,然后在政府国家部门工作之类的。
其余的,都属于歪门邪道。
所以,女孩子对音乐的强烈喜好,被父母当做了孩子的普通爱好而已。
他们不知道,在女孩小小年纪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和音乐一生为伴。
决定送女孩去市里面读初中的时候,女该心里是窃喜的。小时候,她不懂得掩饰自己的喜好,父母也不多加干涉。但是长大了一点点之后,父母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了,女孩是很聪明的,她擦觉到了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期盼有很大的偏差,而且是永远不可能重合,她唯有渐渐的,把内心深处呐喊着的声音压抑住。
第二十四章旧事(2)
所以,那个时候,她满心以为,离开农村,离开父母,来到大城市,她可以放松一些,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但是大城市的昂贵消费又岂是一个小小的农村家庭能够承受起的,光是学费就已经磕磕绊绊了,跟何况她还要生,还想要进行和音乐有关的……无论是什么。
女孩那时不过十二岁,又赶上了教育最严苛的那几年,她什么也做不了,每天只有读书,做作业,以及在为数不多的生活费里面省下钱来。一年下来也不过百块钱左右。
女孩无力了,她还能做什么,还能够为自己的梦想做什么?
三年就这么过去了,2000年的冬天,女孩握着皱巴巴的四百块钱,敲开了一家琴行的大门。
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女孩来说,这个年纪来学乐器,算是很晚了。女孩打量了各种乐器,和培训班的价格。她最想要学习的钢琴,一个月学费就上百,这还不包括非上课时间的练习费用。
最后,她选择了最便宜的吉他来学习,一个月只用四十块钱,不需要练习费用。
在琴行学了两个月后,有一天傍晚,琴行的老板娘叫住了她,告诉她,以后等别人都下课之后,把琴行打扫一遍,那么空闲的时间就可以给她练琴。
老板娘看出了她的热忱,和她的天赋,不忍心一个好苗子被埋没,于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帮她。
女孩欣喜若狂,这对她来说,比班上其他人考上第一名的时候要高兴得多。
自那之后,女孩跑琴行跑的更勤快了,原来是一个周三次,后来是一天一次,到最后变成了一天两次。
老板娘一开始的用心是好的,却没想到,这就是悲剧发生的苗头。
如同每个青春小说里面的发展一样,女孩子的成绩,在短短半年之内,急速倒退。
原来在班上是十名开外,渐渐的,变成了中旬,到了高一学期末的时候,女孩拿了班上第十名。
倒数第十名。
那一年的寒假,女孩回家之后,没有透露自己的成绩,家人问了,也打马虎眼蒙混过关。
直到成绩单寄到家里那天,所有人都被惊吓到了。
家里人不知道原因,乱作一团,问女孩成绩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女孩迟迟不说,父母认为她在大城市里面被花花世界迷住了眼睛,心里不在学习上了,母亲一心以为孩子早恋了,非逼着把事情情况说出来。
女孩就是不说,父亲唯有使出最后的办法。
他说,既然成绩那么差了,你也不想好好学,就不要浪费那么多钱了。家里供了你这么多年,欠了一屁股债,不知道要几年才能还清,这学就别上了,给家里省点钱,你也回来干活计吧,这里虽然是小地方,穷点苦点,但是饿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