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又实行街村制,保甲连坐制度依然存在。街相当于今天的镇,村相当于乡。&ldo;街第一次受县长、第二次受省长、第三次受国务总理大臣的监督&rdo;,这话听着实在别扭,因为&ldo;满洲国&rdo;实在就不是个东西,不过读者也能看得明白。村亦然。街长、村长及下属一干人员,都是吃&ldo;康德皇帝&rdo;&ldo;皇粮&rdo;的官吏。&ldo;集团部落&rdo;通常为甲,相当于今天的村(屯)。在关东军和&ldo;满洲国&rdo;的文件中,&ldo;集团部落&rdo;的头是叫&ldo;部落长&rdo;的,笔者采访时没有任何民间老人提及&ldo;集团部落&rdo;四个字,也就无所谓&ldo;部落长&rdo;了,都叫&ldo;甲长&rdo;、&ldo;百家长&rdo;,还有像&ldo;九一八&rdo;事变前那样叫&ldo;村长&rdo;、&ldo;屯长&rdo;的,牌长又叫&ldo;十家长&rdo;。
有了被老百姓称做&ldo;围子&rdo;、&ldo;人圈&rdo;的&ldo;集团部落&rdo;,再加上&ldo;采取中国保甲制度之长,参照满洲国现状的满洲国独特的保甲制度&rdo;,&ldo;匪民分离&rdo;就进一步深入了,老百姓的苦难也更彻底了。
前面说过,来个客人得&ldo;挂号&rdo;(有的地区叫&ldo;挂条&rdo;),从哪儿来,是你的什么人,来干什么,住多长时间,还要去哪里,有无&ldo;居留证&rdo;。想出门串个亲戚也一样,那叫&ldo;行路证&rdo;。&ldo;共产党的会,国民党的税&rdo;,这是共和国成立后的民间顺口溜,&ldo;满洲国&rdo;则是税多证也多。没&ldo;通账&rdo;买不来粮食、橡子面,上山打柴,下江捕鱼,都得有许可证,连冬天到河边挑水也得有个火印木牌。这是个没&ldo;证明书&rdo;什么的就寸步难行的世界,坐在家里也会祸从天降。&ldo;通匪&rdo;不用说了,抓个&ldo;浮浪&rdo;也受不了呀。
乡间民风朴实,古道热肠得令今人难以想象。有了&ldo;友爱相倚&rdo;的连坐制度,毁了,因为这东西就是叫人互相监视、提防、告密,坏人心术,制造矛盾甚至仇恨的。罚连坐金就够倒霉的了,再因为你把人都抓走了,那人能不红眼睛吗?
&ldo;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rdo;,也就难免野兽伤人。狼来了,狼把谁家孩子叼跑了,人们就操起棍棒铁器什么的打狼抢孩子。集甲并村后,再爱哭闹的孩子,一听大人说&ldo;白帽子&rdo;(或&ldo;黑帽子&rdo;)来了,立刻就噤声了。
伪警察的帽子是白色的,日本警察是黑色的,老百姓就称他们&ldo;白帽子&rdo;、&ldo;黑帽子&rdo;。&ldo;黑帽子&rdo;中也有少数中国人,有的还假装不会说中国话,最坏。
女国高,杨柳腰,
穿皮鞋,戴手表,
嫁个汉子挎洋刀。
头上大盖帽,肩扛肩牌,腰缠武装带,挎着匣子枪(通常为&ldo;短八分&rdo;),最显眼,也最显派头的,是挂在腰间的那把晃晃悠悠的被老百姓叫做&ldo;镰刀鱼&rdo;(带鱼)的洋刀。而今,&ldo;有困难找警察&rdo;,第一反应是给&ldo;110&rdo;打电话。当年包括笔者的祖辈在内的老百姓躲官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躲警察。集甲并村后躲不开了,还离不了了,办这证那证的,哪个离得了这些&ldo;警察狗子&rdo;呀?挨门逐户催逼捐税,每年&ldo;出荷&rdo;就更是鸡犬不宁了,用刀背砍人算是客气了,张口就是老子:老子是&ldo;皇帝陛下的警察官&rdo;!
笔者采访的民间老人,包括几位当过伪警察的,许多谈到&ldo;皇帝陛下的警察官&rdo;,有人说是溥仪在一篇&ldo;敕令&rdo;中讲的。笔者没有查到出处,但这句话是肯定存在的。伪满后期学校一年级《满语》课本,第一课是《皇帝陛下》,其中就有&ldo;皇帝陛下的警察官,有统治满洲国民的至上权&rdo;。
伪警察最低为警士,以上依次为警长、警尉补、警尉、警佐、警正。伪官吏则为佣员、雇员、吏员、委任官试补、委任官(股长级)、荐任官(三等、二等为科长级,一等为县长级)、简任官等。警士的&ldo;月俸&rdo;(工资)加津贴,在委任官之上,就有一套嗑:&ldo;宁可嫁警士,不嫁委任官。&rdo;
警察待遇之高,是为了多招警察,推行&ldo;大警察主义&rdo;。据说伪满警察法开篇即是:&ldo;警察者国家最高权力之作用也。&rdo;这是个警察横行的世界,有挎着&ldo;镰刀鱼&rdo;横晃的,有把&ldo;手牒&rdo;(警察证)揣在兜里的便衣,还有给警察通风报信的腿子。
各县警务科都有个《要视察人名册》,&ldo;要视察人&rdo;即需要监视、侦察的人。被视为&ldo;匪贼&rdo;、&ldo;通匪&rdo;的人,还准备放长线钓大鱼的不用说了。已经&ldo;归顺&rdo;的反日人员及其家属,通常都&ldo;要视察&rdo;一段时间。发句牢骚,敢跟警察争论几句的,边境地区会说俄语的,或是什么言行被认为可疑的,都可能上那名册。&ldo;要视察人&rdo;要定期向警察署报告行踪、思想,有的则被蒙在鼓里,暗中被监视,有的还有特务、腿子去溜墙根,听声。
东北人的粗喉咙、大嗓门是有名的,这回噤声了。饭馆、旅店、大车店等公众场所,到处贴着&ldo;莫谈国事&rdo;、&ldo;守口如瓶&rdo;,人们时刻牢记的则是&ldo;祸从口出&rdo;。一些老人说,电影上的特务戴礼帽、墨镜的多,俺们那时看到的跟老百姓也没啥两样,有的还是劳工打扮,你一句话&ldo;没把住滑&rdo;(没把握住、溜了出来),人家把&ldo;手牒&rdo;一亮,小绳就掏出来了,老板也跟着&ldo;吃瓜落&rdo;(惹麻烦、受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