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 第66章(第1页)

第66章(第1页)

第109节:回到祖国(62)

下面我谈到菩提达摩和梁的关系,又谈翻译《道德经》的问题。《含光传&iddot;系》说是&ot;中辍&ot;。但是,经过我仔细核对《新唐书》、《旧唐书》、《佛祖统纪》、《集古今佛道论衡》、《续高僧传&iddot;玄奘传》等书关于此事的记载,我认为,尽管佛道两家在翻译《道德经》时发生了多么激烈的争论和对抗,书还是翻成了,只是&ot;序胤&ot;未翻。至于玄奘的梵文是否传至印度,则我们毫无证据来肯定或否定了。

下面我又根据《含光传&iddot;系》中关于印度念性、中国解性举的两个例子智和玄奘,仔细对比和分析了我搜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对中国这两位&ot;倒流&ot;的高僧做了更细致的叙述。

先谈智,所谓智者大师。&ot;系&ot;里讲,龙树在印度创立了大乘空宗,即所谓&ot;无相空宗&ot;。我在论文中简短地勾勒了一下印度佛教大乘发展的情况。在这里,我想顺便改正台湾版的《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东初出版社)四八九页、十二行的一个严重的排版错误:&ot;公元十二世纪&ot;应改为&ot;公元后二世纪&ot;。其他发展情况,我现在都略而不重复。总之是智在中国发展了印度龙树的空宗理论。根据许多佛教典籍的记载,智用力最勤的是弘扬空宗宝典《妙法莲华经》。他写了几部阐释《法华经》的著作,比如《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等,发展了空宗的理论。有的书上说他&ot;灵山亲承&ot;,也就是他在当年灵山会上亲耳聆听了如来讲《法华经》。这当然只是神话,毫不足信。智在中国对大乘空宗的发展&ot;倒流&ot;了印度,是不足为怪的。

再谈玄奘。关于玄奘翻译《道德经》的经过,上面已经谈到过。这里专谈玄奘在印度留学时的一些活动。他在印度归纳起来可以说是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调和空有。他的印度老师戒贤是信奉有宗的,玄奘当然会传承此说,但他也并不完全摒弃空宗。在认识真理方面,他只不过是认为空宗比有宗低一个阶段。他用梵文写了一篇《会宗论》,共三千颂,就是企图融会空、有两宗的。第二件事情是他摧破了佛教小乘正量部的理论。第三件事情是制服了外道对佛教的恶毒攻击,写了一篇《制恶见论》,共千六百颂。此外他还写了一篇《三身论》。所有这些著作都没有流传下来。玄奘在印度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也是&ot;倒流&ot;现象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14?《〈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自序》

《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于一九九五年在台湾出版,这篇文章是此书的&ot;自序&ot;。内容首先讲我对考证情有独钟。我研究佛教语言同研究佛教史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大乘佛教起源问题,也必须同语言分析结合。现在全世界上已出的佛教史数量不算少;但是,真正令人满意的却如凤毛麟角。在研究佛教史方面,中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汉译《大藏经》和藏译《大藏经》是研究佛教的瑰宝。

一九九二年

本年共写各类文章四十一篇,其中可以算是学术论文的有十五篇。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作诗与参禅》

我谈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国古籍中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二,诗与禅的不同之处;三,诗与禅的共同之处;四,禅与中国山水诗;五,言意之辨:(一)言意之辨,(二)一个印度理论,(三)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我在下面不按章节把论文大意综述一下。

作诗是全世界共有的活动,而参禅则只限于中国、韩国、日本等几个国家。禅宗,虽然名义上来自印度,实则是中国的创造。参禅活动一开始,立即影响了中国的诗歌创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如王维等,诗中洋溢着禅意,是众所周知的。唐宋文艺理论著作,如唐司空图的《诗品》、宋严羽的《沧浪诗话》等等,都富于禅境禅意,也是大家所公认的。宋韩驹有一句诗:&ot;学诗当如初学禅。&ot;最明确地说明了诗禅关系。

诗与禅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禅宗最初是主张&ot;不立文字&ot;的,而诗则必立文字。这是最显著的不同之处。而共同之处则是太多太多了。首先是&ot;悟&ot;或&ot;妙悟&ot;。&ot;悟&ot;这个字为中国所固有。《说文》:&ot;悟,觉也。&ot;专就佛家而谈,&ot;悟&ot;到的东西是&ot;三法印&ot;: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大觉大悟悟到的,以及后来初转法轮时所宣讲的不外就是这些东西。这些都是小乘的思想,到了大乘阶段--我在这里补充一句:佛教传入中国的基本上都是大乘--佛徒又进一步提出了&ot;空&ot;的思想。这种&ot;空&ot;的思想对中国禅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ot;空&ot;的概念,就不会有中国禅宗。这种思想对中国诗歌创作和理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上面提到的几部书,以及王维等诗人的创作,无不蒙受其影响。

第110节:回到祖国(63)

接着我论述了禅与山水诗的关系。我认为,悟&ot;无我&ot;,或者悟&ot;空&ot;,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人心灵中的悟性,一个是幽静的环境。前者不言自明,后者却需要一点解释。禅有小乘禅与大乘禅之别。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属于大乘禅,修行的禅法,名曰壁观。达摩大概认为,修这样的禅必须远离尘世,因此他遁隐嵩山少林寺。达摩以后的禅宗诸祖都与山林有关。在禅宗正式建立之前,山水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谢灵运,虔信大乘空宗的顿悟说。他把山水诗同佛教思想融合了起来。到了唐代,王维等人的山水诗,蕴涵着深沉的禅趣。宋代和宋代以后,山水诗仍然存在而且发展。

在最后一段,我谈了&ot;言意之辨&ot;。这是中外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至今还不能说已经得到了满意的解答。我从陶东风的《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中引用了拉康的理论,又引用了一个印度理论,企图对这个问题做一点满意的解释。最后我提出了中国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问题,即它的模糊性,来解释&ot;言不尽意&ot;的现象。我提到最近几十年在美国出现的模糊理论;我认为,这个理论应用到汉语研究上,应用到作诗与参禅的问题上,是颇能够解决一些困难或者困惑的。

2?《〈唐&iddot;吐蕃&iddot;大食政治关系史〉序》

中国古代史籍中关于西域的记载量多而质高,大大地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汉文古典文献非常难读,外国学者常出现讹误。今天中国的青年学者,尽管有不少的优点,但古典汉文的造诣往往有所不足。对西域的研究,中国清代已有学者注意到了;但不通古代西域语言,很难谈到什么创获。最近十几年来,情况有了改变,一批通西域古代语言的年轻学者已成长起来,这是我们希望之所在。

3?《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我首先讲东方文化,仍然是我那一套:世界上有四大文化体系,四者又可分为东、西两个更大的文化体系。其差异的基础是东西方思维模式之不同,东综合而西分析。二者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哪一个文化也不能&ot;万岁&ot;。然后我又讲东方文学,特别是汉语文学。中国诗可以不讲人称,不用时态,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构成一幅图画,有绝对的自由,因而获得更大的美的享受。这有点模糊,但其妙处就在于模糊。这与东方的典型的综合思维模式有关。西方人想学习,是办不到的。西方最近几十年新兴的模糊学和混沌学等,我认为是西方思想向东方思想靠拢的迹象。至于今后如何发展,非我所能讨论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