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浩然立刻明白了钱大钧话里面的意思,他一步跨到了钱大钧的身边,低声说道:
“这不妨事,钱室长只管让家里人将东西运到下关,小弟必然会办的妥妥当当!”
钱大钧见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再说话,他直接将黄浩然引到了最高当局在二楼的书房,然后一推门进去报告:
“委座!黄司令到了。。。。。。”
黄浩然整了整身上的军装,走进了房间,房间里面除了最高当局还有两个人,一个是黄浩然的大哥蒋百里,还有一个则是有最高当局“文胆”之称的陈布雷。
想起自己之前在陈布雷的办公室里面睡过觉,黄浩然很客气的朝陈布雷点了点头,陈布雷很清楚黄浩然现在在最高当局面前的份量,所以他也微笑着点头示意。
最高当局见到黄浩然眼睛里面一亮,招了招手说道:
“佑臣到了啊!坐吧!坐吧!不用太拘束!”
最高当局忘记了他现在不是在总统府的办公室里面,四方城这座小楼狭小的书房里面只有2张沙发,现在蒋百里和陈布雷就坐在上面,黄浩然四下看了看,根本没有他落座的地方。
钱大钧刚得了黄浩然的好处,所以对黄浩然也是格外的关照,他立刻从门外取来一个马扎递给黄浩然。黄浩然接过马扎,打开咚的一声放在了屋里,然后大马金刀的坐了上去。
一旁的陈布雷夸奖道:
“黄司令不愧是一员虎将,这举止之间雷厉风行,干什么都带着风呢!”[]血魂193727
最高当局显然很同意陈布雷的话,微笑着不住点头。
黄浩然落座以后看了一眼蒋百里,蒋百里朝黄浩然使了个眼『色』告诉他现在正轮到最高当局发话,黄浩然立刻做出了虚心听教的模样。
最高当局看着黄浩然心中若有所思。
就是这个黄佑臣,在南京的头一仗就全歼了日军一个联队,也是这个黄佑臣,在所有人都不愿意挑起南京这副重担的时候站了出来给他最高当局收拾残局!
再看看那些满嘴忠于国家。心里面却各有打算的『政府』官员们,这差距也太大了一些吧!
最高当局真恨不得能多出几个黄佑臣这样的属下来!
淞沪战后,中国军队消耗过大,最高当局虽然百方拼凑,南京卫戍军的兵力也仅有十几个师,约18万人,而且这些部队的士气都极端低落,其中还有新补充的士兵约3万余人,这些新兵有的尚未接受训练,就被军政部匆促的推上了火线,很多部队官兵之间都不相识。在这种情况下,本已不能再将这些部队投入到守卫战、阵地战一类的残酷作战当中,但是最高当局还是咬着牙这么做了!
最高当局之所以一直坚持要坚守南京城,一是因为他局的南京如果轻易失守,有损国家体面;二是因为最高当局对苏联出兵还有所期待。。。。。。
当今在国际列强中,苏联是惟一表示愿积极支持中国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开战以来,中苏关系也很快进入了mi月期!
8月21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久议未决的互不侵犯条约,苏方允诺中国可不以现款购买苏联军火。9月1日,最高当局就在国防最高会议上预言,苏联终将加入对日战争。28日,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奉召返国,曾和中国外交部长王宠惠谈及苏联参战的必要条件。11月10日,伏罗希洛夫元帅在宴别中国代表张冲时,要张冲归国转告:在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时,苏俄当出兵,决不坐视。30日,最高当局致电伏罗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谢,电称:“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
苏联人的热情让最高当局感动的热泪盈眶,就拿南京现在的控方来说,要不是有苏联人卖给中国空军的e-15、e-16型战机,南京的上空早就没有了中国空军的身影!
虽然前些日子最高当局还在黄浩然面前骂过黄浩然,而且他一直宣称“红『色』苏联”是kao不住的,但是自从尝到了“苏援”的甜头,最高当局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南京『政府』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止过和苏联的接触。
在最高当局看来,苏联与中国同受日本侵略威胁,因此苏良是一定会支持中国抗战的,但是由于苏联更担心受到德国入侵,他们不愿意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开战,所以只要日苏之间的矛盾尚未发展到必须干戈相见地步,苏联是不可能轻易有所动作的。。。。。。
最高当局的幻想很快就遭到了无情的打击,12月5日,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回电称,必须在九国公约签字国或其中大部分国家同意“共同应付日本侵略时”,苏联才可以出兵。此电使最高当局感到,“苏俄出兵已属绝望”。
苏联明确表态不会出兵,虽然断了最高当局的指望,但他仍再次致电斯大林,表示“尚望贵国苏维埃能于中国以实力援助”。
最高当局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自己放到了极低的姿态上面,南京『政府』已经开始向苏联哀求着援助。
可是“红『色』北极熊“没有给予任何的回应!
最高当局的热脸又一次贴上了冷屁股!
自从发出电报以后,今天一天最高当局的情绪都非常低落,连早餐也没有吃,钱大钧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夫人已经先于最高当局离开了南京,没有了这朵“解语花“,最高当局的烦恼似乎没有了尽头。
可能是由于感到太灰心,最高当局终于动了离开南京的念头,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场清晨的召见。。。。。。
现在中国的处境是内有强敌,外无援兵,要不是黄浩然适时的在南京外围弄了一场大捷出来,钱大钧真的找不出一件能让最高当局高兴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