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你看,你是国内一流的导演,在好莱坞这面现在也用汉尼拔这个角色,以演员身份站稳了脚跟。现在奥斯卡马上就要开幕了,你本人对这个奖项有什么期待?”
见对方岔开了话题,李世信也不在意。
顺着对方的思路,他略一沉吟,摊了摊手。
“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期待。不知道你注意没有,最近几年奥斯卡正在从国内的主流媒体里消失,现在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在无知和精神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国内的娱乐圈和影视,在这种氛围里也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好莱坞也好,奥斯卡也好,其实地位是在不断下行的。所以从我个人的得失上来说,我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一个奥斯卡奖杯来证明自己。”
听到李世信这个说法,孙晓斐抿嘴一笑。
“您的意思是说,奥斯卡没有含金量?”
“可以这么说。”
李世信点了点头。
嚯!
好家伙。
这话说出来,正在摄像的摄影师和镜头之外的节目组工作人员都惊奇的看向了李世信。
这话要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或许他们还能接受。
但是从李世信的口中道出,不免让人觉得李世信的嘴巴太大了、
老爷子,你醒醒,你现在就在好莱坞发展啊喂!
这话传到评委会耳朵里,您老还想不想拿奖了啊!
“这个……怎么理解?”
孙晓斐显然也没想到李世信会在公众采访里说这样的话。
调整了好一会情绪,她才讷讷的问到。
“很容易理解。”
李世信微微一笑,换了个更舒服的坐姿。
“1998年初,《泰坦尼克号》在第7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共获得11项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大奖。那一年的奥斯卡,是最能够体现奥斯卡精神的一届。因为在那一年之前,所有的获奖影片,都只有一个标准——叫好,又叫座。这是好莱坞作为一个商业集成体,对产出作品最实际也是最朴实的肯定标准。代表了奥斯卡作为一个独立电影奖项,和欧洲其他电影奖项不同的地方。”
见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点头,李世信双手一摊。
“那个时候的好莱坞不跟你讲艺术,艺术是调剂品。一部电影里可以有,但并非主要。好电影的唯一标准就是观众喜欢,那怎么证明观众喜欢?就是票房。所以那个时代的奥斯卡,用咱们国内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接地气。作为评奖主力的评委会,唯一的作用就是平衡获奖作品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所以我说,那个时候的奥斯卡是真正的奥斯卡。是全世界都可以认可,可以接受的奥斯卡。”
“但是到2010年第82届,当市场定位及市场成绩酷似《泰坦尼克号》的《阿凡达》输给了《拆弹部队》,一切都不一样。当时的《阿凡达》首轮票房27个亿,是北美票房的新纪录。但是《拆弹部队》当时首轮票房只有四千九百万,在当时的好莱坞只能勉强算第一梯队。可是最后怎么样?影史最高,输给了影史最低最佳影片。所有好莱坞的媒体都站在八卦的角度强化卡梅隆和他前妻的新闻,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忽略掉了,《拆弹部队》不论从技术还是从内核上,都只是一部相当一般的作品。而它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这部电影的出现符合了当时的政治呼声。从那以后,奥斯卡好像被鬼上身了一样,疯狂的开始迎合政治。只要政治正确,甚至可以忽略掉叫好叫座这个标准,从此以后奥斯卡的获奖标准,就从从商业和艺术的博弈转变到了政治和艺术的角力。所以我说,这个奖项其实没什么意思。”
李世信的态度,让整个节目采访组齐齐的嘶了口气。
以前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可是这一番理解……似乎很有道理啊!
最近这些年,确实国内对奥斯卡的关注度在大幅度的降低。
很多影迷都在吐槽奥斯卡一届不如一届,很多拿到大奖的作品不好看,甚至是看不懂。
很多人将这种现象归结于电影工业发展瓶颈,好故事素材用尽。
还没有人从李世信这个角度出发,去解释这个现象!
“李老师,我不明白。”
将李世信的话咀嚼了半天,孙晓斐疑惑的抬起了头。
“你看,你在国内已经功成名就。而且,没有冒犯的意思,您今年已经快七十了。既然你不缺发展机会,又认为目前的奥斯卡没有意义。那为什么还要远渡重洋,来好莱坞打拼?”
“很简单啊这个事儿。”
李世信呵呵一笑,端起自己的大茶缸吸溜了一口茉莉花茶。
“因为即便奥斯卡已经变了味,好莱坞具有野心的导演和演员都在迎合新的标准,但这里仍然是电影工业的金字塔尖,是全世界影迷和观众目光聚焦之地。我不图改变什么,也不去主动去迎合什么。我只需要以一个国人导演或演员的身份,站在这里。我演我能够接受的角色,我拍我想要拍摄的片子。让全世界看到;奥,原来中国人对于电影的态度,对电影艺术的追求是这样子的。”
轻轻放下茶缸,李世信爽朗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