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得知曲亮凯旋归来非常高兴,说:&ldo;干的好!不过你马上率领这两万人马还回皂林去埋伏等待,防止张士诚继续派援兵来。&rdo;
&ldo;还去啊?&rdo;曲亮疑惑地问,&ldo;大将军,您觉得狼狈逃走的张士诚还会回来吗?&rdo;
&ldo;这倒不是,不过虽然张士诚不可能再冒险回来,但是他决不会不派兵增援湖州的,因为如果他丢了湖州的话,他一定会痛心疾首的!&rdo;徐达说着自己的想法,&ldo;反正现在这里也用不着这么多兵马,我有这八万人马围困旧馆已经绰绰有余了,你不用多说,马上找我的命令去做吧!&rdo;曲亮看徐达意志坚决,不敢违抗军令,马上率领军兵又连夜返回了皂林继续设伏。
的确徐达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逃回了平江城的张士诚根本咽不下这口气,立刻命令大将徐志坚率兵两万增援湖州,而且对徐志坚说:&ldo;你率领人马还从皂林直插湖州,这是最近的一条路。&rdo;
&ldo;可是大王您不就是在皂林中的敌人埋伏吗?&rdo;
&ldo;放心!朱元璋的军队不可能还在皂林设伏的,这样的话,他们也太愚蠢了,而我们就是要出其不意地还从皂林通过,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解了湖州之围。&rdo;
&ldo;噢,原来如此,大王真是用兵如神!&rdo;
徐志坚终于明白了张士诚的意图,率领两万人马直奔湖州,并很快又来到了皂林,徐志坚想也没想就钻进了曲亮早已设好的口袋之中。
曲亮一看张士诚果然又派援兵前来增援湖州,心想徐达大将军真是料事如神,如果不把我还派回皂林设伏的话,我们对旧馆的围困可就要功亏一篑了。曲亮怀着对徐达的无比崇拜之情命令军兵向敌军发起攻击,埋伏在道路两旁的弓箭手举着子母箭和神火飞鸦向敌军攻击,徐志坚突然遭到了敌人的攻击,立刻手忙脚乱慌了神儿,看着手下的军兵被乱箭射死无数,自己的战马也被子母箭射伤了眼睛,战马由于疼痛难忍,前腿一抬高高站起将徐志坚从后面抛了出去,幸亏徐志坚被抛到了毫无防备的军兵身上,才幸免被摔死,从地上爬起来的徐志坚大骂张士诚:&ldo;大王,你可把我害苦了,谁说朱元璋的军队不会再次在皂林设伏!&rdo;
由于他这一叫喊,正好让曲亮他们发现了他,曲亮立刻率领军兵冲了上来,围住了徐志坚,徐志坚马也没了,刀也没了,刚才摔得那一跤,随身佩带的宝剑也自己出鞘飞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腰间只剩下一个空空的剑鞘,他看看自己蹭破皮的两只手,再看看虎目圆睁得敌军,正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意志崩溃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曲亮又一次大获全胜,并且擒获了徐志坚,这次他多了个心眼没有将大军全部撤回,而是只率领了几百军兵押着徐志坚回到了大营。
徐达看着只有几百人回来,问道:&ldo;我的两万大军呢?不是都战死了吧?&rdo;
&ldo;噢,大将军,没有没有,我让他们仍然留在皂林设伏,准备随时伏击张士诚派来的增援军队。&rdo;曲亮以为这回想在了徐达前面,自信满满地说道。
&ldo;噢,我还以为你小子把两万人全给我交代了呢,不用设伏了,马上把人给我撤回来!&rdo;
&ldo;不设伏了?那张士诚再派援军来怎么办?&rdo;曲亮担心地问徐达。
&ldo;张士诚不会再派援军来了。&rdo;
&ldo;张士诚会眼睁睁看着湖州陷落吗?&rdo;
&ldo;当然不会!我是说他不会再派援军走皂林了,他肯定会再想别的办法,你马上快点将人马撤回来,我有急用!&rdo;徐达不耐烦地说道。
&ldo;是!&rdo;曲亮原本打了个大胜仗,而现在由于他的自以为是,受到了徐达的斥责,曲亮不敢怠慢马上赶回皂林将两万人马悉数带回。
徐达让这两万人马饱餐战饭,然后立刻去接替正在把守旧馆西面水域的本部水军,徐达率领替换下来的水军马上动身去攻打升山水寨。升山水寨是防守湖州的水军大营,位于升山脚下一处避风的港湾里。
正文第四十五章夺取浙西
(更新时间:2007-6-1418:22:00 本章字数:4225)
徐达率领水军悄悄摸到了升山水寨附近,他命令军兵驾驶所有战船迅速将升山水寨的大门堵死,并用神火飞鸦、出水火龙以及子母无羽箭向敌军发起攻击。
升山水寨的水军被堵在了水寨之内,战船调转不开,相互拥挤在一块儿,有些战船为了急于向徐达的水军进攻,竟然将自家的战船撞毁,许多军兵纷纷掉进水里,水寨的统领看到乱成一锅粥的军兵也指挥失灵,只好放弃水寨,和手下的几名副将驾驶小船朝升山逃去。由于徐达出色的指挥,没有受到太大的伤亡就攻克了升山水寨,并招降了大部分东吴水军。
湖州城又失去了水军的强力支援,更加的孤立,张士诚所派的援兵在皂林再一次被伏击之后,他决定放弃旱路,而改由水路去救援湖州,张士诚对水军都督郑彪说:&ldo;你马上率领战船去救援湖州,朱元璋此次没有派出水军,只有少量水兵用来运送粮草。&rdo;张士诚说得一点不假,徐达用来攻打升山水寨的水军其实是专门押运粮草的,多亏了徐达指挥有方,将升山水寨的水军堵在了里面,若是等他们出了水寨,摆开阵形,那倒霉的就是徐达他们了,这就叫出奇制胜,抓住敌人的弱点狠狠地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