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个瘤子即便是良性的,也要切掉!
而从另一方面说,武则天已今非昔比,是个堂堂正正的皇后了。皇后之子,乃为嫡子。古代在皇帝继承人的顺序上,向来有&ldo;有嫡立嫡,无嫡才可立长&rdo;的原则,因此武后的儿子,已是名正言顺可以当太子了。
武则天到目前为止,生有二子。长子是李弘,封为代王,那还是在二度入宫后怀孕生下的,也有人认为早在感业寺时代就已珠胎暗结,是高宗跑去与武媚娘偷情的结果。武则天运气好,不仅适时生了头胎,在当上皇后的这年,又添了二胎,是为李贤,封为潞王。新皇后有这两个生龙活虎的儿子,要把现任的太子换掉,完全有充足理由。余下的问题,就在于有人出头提出,且需要堂而皇之走个程序罢了。
跳出来当这个出头椽子的,又是许敬宗。他揣摩高宗和武后都有此意,自己又是礼部尚书,职权范围内恰好可以说的事,何不抢个头功?
于是,在武则天正式当皇后的第三天,许敬宗就上奏,大谈换太子事宜。奏章做得古香古色,大意是说:今之太子,原非嫡子。因为永徽之始,国本(真正的太子)未生,所以从权安排了。现皇后已生子,是为正统,那么皇统问题就不可浮滥。我既然是负责礼仪工作的,便不敢失职,一定要说。
高宗看了,大喜,马上召见他,夸道:&ldo;卿,朕之伯夷!&rdo;忠到你这个份儿上,罕见呀!而后,又不耻下问:&ldo;立嫡之义,在礼如何?&rdo;
许敬宗振振有词:&ldo;皇太子,国之本也。本犹未正,万国系心(全天下都担忧)。东宫者(现在的这个太子)所出甚微,今知国家有正嫡,必不自安。窃位而怀疑(占据了位置而心怀疑虑),恐非宗庙之福也!&rdo;
他说的这些,正是武后换太子的礼法优势之所在。高宗放心了,于是说:&ldo;阿忠已有意自让。&rdo;
许敬宗立即跟上:&ldo;太子明智,愿速从之。&rdo;(《唐会要》)
谋私利也要披上&ldo;天下为公&rdo;的外衣。君臣俩的这番对话,好像是一场表情严肃的游戏。这事,就这么定了。
两个月后,即显庆元年(656年)正月初六日,《降太子忠为梁王诏》颁下,大夸了一番李忠,说他主动提出让贤,&ldo;前后数四,情辞恳恻,义高旷古,道迈前修(道德超过前贤)&rdo;。为成其美事,特封梁王,出任为梁州都督。‐‐孩子,这一捧大甜枣儿,你都拿去吧!
同一天,册立代王李弘的诏书也颁下。次日,又下诏大赦天下(不知是否还有犯人可放?),改元&ldo;显庆&rdo;。百姓们,今个儿都来高兴吧。
正月二十三日,为了讨武后喜欢,高宗又亲临大慈恩寺,办无遮大会,召集5000名僧人为新太子设斋祈福。
废太子李忠全身而退,倒还算明智。不过当年他一个14岁的小孩,有没有这个觉悟,是好心人提醒,还是迫于压力,抑或根本就是强加给他的?都很难说。
太子李忠被废时,太子的老师之一、宰相于志宁未发一言。其他长孙一派的人,因为新遭重创,也不见有人出面反对。
只有一个细节令人欷嘘‐‐
诏书颁下时,李忠上朝去听宣诏,还没等回到东宫,东宫的僚属们害怕大祸上身,都一逃而空,四处躲避。惟有右庶子李安仁岿然不动,在办公室坐等李忠回来。见李忠安然无恙后,方才顿首泣别而去。
谁个才是伯夷?怎样才算忠臣?
板荡时见,背运时见,众人皆狼奔惧祸时见!这就是真正的人心。
最让人叫绝的是,武后听说竟有这等忠义之人,大加赞赏,建议高宗给他加官进爵。高宗和大臣们对武后的宽容大度都很感动。这一手,也许就是她当&ldo;才人&rdo;那会儿,揣摩太宗的政治管理术而学来的。
然而,废太子李忠的事,怕不会到此算完!以我们常人的智慧也能猜到:他起码是要坎坷一生。
完全正确。
到梁州后,还没出显庆元年,武后就又把他打发到房州去做刺史了。唐代的梁州在今陕西南郑一带,离长安不太远,还不算是太大的贬谪。而房州在今湖北房县,那时看起来就远了,是山高荒僻之地。
这一转移,是彻底把凤凰打到鸡群里去了。李忠长大懂事以后,对废太子这个身份的可怕性才渐渐明白,行事极为小心,甚至到了疑神疑鬼的程度。经常穿妇人衣服以防刺客,又迷信占卜,梦到自己为帝或化身菩萨,屡次派人到京城打听情况。
他的神经一有问题,麻烦也就找上门来。结局我们到后面再说。
时不利兮,惟有叹息。出身决定命运,有时候用啥办法也改变不了。有的人终其一生,想改变或者逃避,终不能获成功。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如血脉不绝,多说也无益。
这边是废太子落难,那边是新太子次到了天上掉下的大馅饼。老天似乎还嫌武后的命不完美,显庆二年(657年),又让她生了个大胖小子,取名李显。封为周王。这确是要好好显摆一下,京官们为此得到了实惠‐‐统统加勋级。
这叫‐‐武则天生孩子,收买人心吧。有实惠可得,众官更无异议。
据说。自从武则天封了昭仪后,后宫的其他妃嫔就再也没生过子女。武氏把皇帝都垄断起来了,焉得不接二连三生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