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提出,乾陵的玄宫之门是以石头塞住的,石缝以铁汁浇铸,坚固异常。若开陵的话,势必动用大锤来凿。而皇帝陵寝本是幽静的地方,如此兴师动众地开工,怕是多有惊扰。再有,自从乾陵修好后,国家就开始有难,则天皇后总揽全局二十余年,其难方定。现在又要动工营建,怕又会有灾难生出来!此外皇帝与皇后合葬,本非古制,汉时诸陵,皇后多不合葬,自魏晋以后,始有合葬。希望能依照汉朝之故事,一改魏晋之颓纲,在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别起一陵。
这个事情,让他说得头头是道。中宗读了,心里有所动摇,就令百官详议。
归葬在古代是一件天大的事,关乎盖棺论定的地位。武则天的归宿地问题卡了壳,最着急的是武三思。若武则天死后不能入乾陵,就意味着她的地位大大下降,连带着诸武的地位也就不稳固了。
于是他唆使韦后和上官婉儿出面,对中宗做说服工作,力求归葬。两人也都帮他去说了。其中韦后的心思,是想将来做武则天第二,她当然乐得武则天死后的待遇高一些。
中宗此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两个老婆都出来说话了,当然更要考虑。再说,自己的帝位,是发动&ldo;宫变&rdo;从母亲那里提前夺来的,现在将母亲的葬仪从优,多少也可以掩饰一下。于是没过几天就下诏,令群臣不要再议了,&ldo;准遗制以葬之。&rdo;(《唐会要》)
转过年来,神龙二年(706年)的正月二十一日,中宗护送武则天的灵驾返回长安,等待下葬。
开陵的工程果然是繁难,四个月后,乾陵的石头门才凿开,布置好玄宫,武则天的安葬大典正式举行,据说,仪式规模超过了高宗下葬时。
迄今为止,高宗的灵柩已经独自在乾陵地下躺了21年了。如今武则天魂兮归来,两人将在这幽静世界里永久厮守。
盛夏里,草木葱茏。神道上,气氛肃穆。灵柩徐徐移入地宫,放置于高宗御床之左。国子监司业崔融所撰《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也一并放入。
这篇哀悼文,写得洋洋洒洒,好一篇华丽大赋。内容高调肯定了武则天的功绩,其中大部分是&ldo;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rdo;的谀词,但是其中有一段,是动了真感情,文曰:&ldo;出国门兮林邱,览旧迹兮新忧。具物森兮如在,良辰阕兮莫留。当赫曦之盛夏,宛萧瑟之穷秋。山隐隐兮崩裂,水洄洄兮逆流。呜呼哀哉!&rdo;
睹物思故,良辰不再。虽骄阳盛夏,却如晚秋般萧瑟!伟人逝矣,山为之崩,水亦为之倒流!
这文字,真是合泪写成。
这位才子崔融,是齐州全节(今山东章丘)人,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中宗为太子时,他曾为侍读,东宫表疏多出于其手,就连武则天也深爱其才。后来,二张广招文学之士,崔融屈节依附二张,算是&ldo;张易之之党&rdo;。二张被诛后,被贬为袁州刺史,但是中宗忘不了他,不久就召回,当了国子监司业。据说,他作这篇《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时,因苦思过甚,竟然发病暴卒。中宗念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他为卫州刺史。
一篇文章写死了人,这才真正叫呕心沥血吧!
玄宫封闭时,在场的宗室、臣僚,乃至仆役走卒,无不流泪痛哭。其中尤属&ldo;张易之之党&rdo;最为悲哀。
其时,文人做挽歌哀悼者甚众,且多为二张之党。如崔融还有一首《则天皇后挽歌》云:&ldo;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阴月霾中道,轩星落太微。空余天子孝,松上景云飞!&rdo;宋之问也有《则天皇后挽歌》云:&ldo;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谁怜事虞舜,下里泣苍梧!&rdo;都是至情至性的好诗。
武则天的脚步,止于巍巍乾陵。
乾陵位于今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依梁山主峰为陵,气势雄伟。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夹着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名为&ldo;乳峰&rdo;。
墓前神道两侧有两块高均为63米的石碑,西面一座为高宗立的&ldo;述圣碑&rdo;,东面的就是著名的&ldo;无字碑&rdo;。据说武则天曾有遗言道:&ldo;朕一生任由后人评说&rdo;,故此碑未刻一字。
无字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宽21米,重988吨,规模和气魄均超过&ldo;述圣碑&rdo;。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碑两侧有&ldo;升龙图&rdo;,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上有&ldo;狮马图&rdo;,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喜;雄狮则昂首怒目,状极威严。如此精细的雕刻,在历代墓碑中极为罕见。
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令后世猜测纷纭。主要意见有三种。一是说武则天自以为功高无伦,不是文字所能表达,故而无字。二是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若有溢美碑文怕反遭后人责骂,因此不写为好。三是说武则天确实是想留待后人去评说。至于哪一种说法有可能是她的本意,我们已永远无法知道。
无字碑,大概就是一个亿万年的谜吧。
宋金以后,有人开始在无字碑上面添补题识,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现碑上共有13段文字,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成为跨时代的有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