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一九五九年,在庐山显示了他的权威潜力的强大性,但却是以损害自己的威望为代价的。
当年已六十六岁的毛泽东却未必愿意这么想。他的最不可原谅的错误其实并不是&ldo;反右&rdo;和&ldo;大跃进&rdo;,而是他在六十六岁的年龄,仍那么不可置信地依恋他曾拥有过的,经历了无数次考验的,使他成为唱遍全中国的&ldo;大救星&rdo;式的个人权威。
每当思考毛泽东,便想到他那辉煌的五大本思想著作。以后的世纪里,不太可能产生毛泽东这样的政治家了。因为,一个现象已无可争议,政治家与思想理论家越来越是对社会作用不尽相同的两类人了。毛泽东的著作中,仍有相当不少的部分,包含着当代政治家们治国的经验。今天,即使仅仅从&ldo;文章欣赏&rdo;出发,毛泽东的著作仍有极大可读性……
毛泽东的的确确具有伟大性。
公正而论,美国是支持过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而且,这种支持在当时对于中国相当重要。
公正面论,美国的武器援助(不仅限于武器,还有军事专家和空军战斗队),当然不可能直接送到&ldo;红军&rdo;手中。一则美国当时的议会不会通过那样的做法。那样的做法违反国际军事援助的惯例。
它只能以国对国的方式实行。
至于蒋介石用了那些武器来剿灭&ldo;红军&rdo;,完全是蒋介石的罪责,不是美国的罪责。
公正而论,当时罗斯福总统执政的美国,并无制造中国内战的动机。他所批准的军事援助,目的乃在于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公正面论,当时的毛泽东作为&ldo;红军&rdo;的领袖,对于以上诸点,是有着正确认识的。这种认识,包括对于美国的理解。
显然,毛泽东并未因自己是&ldo;共产党&rdo;的领袖,要建立一个&ldo;社会主义&rdo;的新中国,便一定要反美,坚决要反美。
显然,毛泽东是愿意和美国对话,愿意自己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同美国保持正常的,甚至良好的国际关系的。
显然,毛泽东认为自己与罗斯福那样的美国总统之间,或者反过来说,认为像罗斯福那样的美国总统与自己之间,是绝对不至于成为剪不两立的国际政敌的。
显然,毛泽东的开始反美和后来的反美到底,是美国一步步紧逼紧迫的。
反美不是毛泽东的过错。
是美国自己的过错。
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当年对华政策的一意孤行势不两立,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也许会不顾苏联的干涉和反对,主动与美国保持外交接触的。
是美国政府当年使毛泽东头脑中对它所抱的种种期望彻底源灭和打消了。
是美国政府一步步逼迫毛泽东成了一九四九年后最坚决的反美政治家。
&ldo;抗美援朝&rdo;既不但是&ldo;见义勇为&rdo;,也是唇亡齿寒情况之下被逼的。
今天之中国人,大可不必对此反思什么。
值得深刻反思的,同样仍是美国。
当中国人坐在电影院内,从新闻记录片中看到赫鲁晓夫与尼克松相互拥抱的镜头,心理是极其复杂的。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曾如此想过‐‐我们的国家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孤立无援啊!于是毛泽东提出了&ldo;反帝必反修&rdo;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