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北京城 明朝 > 第3章(第1页)

第3章(第1页)

迁都定鼎说朱棣(2)

在明代十六个皇帝中,与北京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永乐皇帝,这是因为他的迁都北京之举,使他成为了紫禁城里的第一个皇帝。  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应天称帝,八月,改应天为南京,而以汴梁(今开封)为北京,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刚刚即位五个月的朱棣即升北平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  永乐皇帝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虽然生在南京,长在南京,但21岁起就藩北京,在那里做了20年的燕王,渡过了他的青壮年时期。他在那里接受政治磨练,羽翼丰满,从而发展壮大。对朱棣而言,北京是他的&ldo;龙兴之地&rdo;,是他立业的根本。明代以南京为国都已经三十余年,但南京似乎并不是理想的都城,因为自从将元朝势力驱进漠北,定鼎南京之后,军事上的威胁都来自北方的蒙古部落,这就造成了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的分离。在地理形势上,北京地势雄伟,背靠长城,北枕居庸,西倚太行,东连山海、南瞰中原,&ldo;金汤之固&rdo;,易守难攻,便于实现&ldo;控四夷以治天下&rdo;的远大抱负。迁都北京或许还与朱棣的得位不正有关,他以武力夺取了侄儿建文帝的江山,南京是建文皇帝的施政中心,长居于此,他多少会感到心中不安。  永乐皇帝即位之初,就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北京经济的措施。他下令迁徙山西、浙江等地民户到北京,充实北京的劳动力,减免赋税,赈济灾民,又派人疏通大运河,恢复舟师海运。下达迁都的诏旨后,永乐皇帝即刻行动,分派大臣到四川、湖广、江西、云南等地采集名贵木料,在山东临清督造青砖,在房山开采巨石。永乐五年(1407年),征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征调民夫二三十万人,调用部分军队,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南京城池宫殿的规制,开始营建北京的宫殿、坛庙。七月,皇后徐氏病死,朱棣派人到北京选取陵地,以善望风水著称的廖均卿遍历群山,为他选得昌平县北的黄土山为&ldo;吉壤&rdo;。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皇帝前往巡视,将黄土山更名天寿山,征调了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民夫工匠和北京附近卫所的兵卒,开始营建陵墓,定都北京之意已牢不可破。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朱棣多次北巡,长住北京,而命皇太子监国南京。北京设有行在六部,天下奏疏必须送往行在,北京已经成了实际上的政治中心。  永乐十八年(1419年),北京的营建工程基本完工,主要分为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内城就是北京城,内有中央构机构、王府、官宅、仓库和民居。皇城内布置有太庙、社稷坛、御苑,以及各内府监、局、厂、房等机构。紫禁城既宫城,又称大内,是全城的中心,前部以以奉天(后改名为皇极)、华盖(后改名为中极)、谨身(后改名为建极)三大殿为主体,是皇帝坐朝和举行大典的外朝,后为内廷,以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整个紫禁城周长6里,城墙高79米,内外砖砌,外围护城河。紫禁城布局严谨,宫殿、楼宇高畅壮丽,金碧辉煌,今天北京紫禁城的规模就奠定于当时。在北京城的设计中,一条8公里长的中轴线纵贯南北,为全城布局的依据,内城、皇城和宫城,都以这条中轴线而对称展开,而紫禁城的主要建筑都坐落在中轴线上,这种布局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朱棣正式下令迁都北京。紫禁城中鼓乐齐鸣,身材雄健,美髯齐胸的永乐皇帝衮冕龙袍,缓步登上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自此,北京成为明朝的国都,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永乐皇帝的遗体被迎回北京后,葬于长陵。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从陵门至祾恩殿,再至明楼、宝城,共有三进院落。祾恩殿九间重檐,气魄宏伟,黄瓦红墙,所用木料全是名贵的香楠木。殿中的三十二根独木巨柱,更令人称奇,每根都高达三丈以上,特别中间4根,两个人都不能合抱。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来此朝拜,上尊谥,庙号为成祖,所以永乐皇帝又称明成祖。(杨艳秋)

入世异僧姚广孝(1)

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曾经把出家人积极入世,救众生于水火的所谓&ldo;济世&rdo;分为&ldo;以出为济&rdo;和&ldo;以应为济&rdo;两类,前者即以出家为手段,始终保持出家人的身份参与时政,避免卷入不必要的人事纷争,如佛图澄、陆法和、姚广孝等;后者为直接入世,介入政治,功成名就后飘然而去的方式,如张良、李泌等人。这些人或前或后,都有出家的经历,给人一种神秘感,因而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的奇异故事流行。在明代,最出名的就是刘伯温和姚广孝。传说中的八臂哪吒北京城即为两人设计。其实刘伯温和北京没什么关系,这姚广孝却是联系多多。  姚广孝(1335‐1418年),苏州长洲人,幼名天僖,字斯道。父亲是个医生,本来准备让他子承父业,可他偏偏不愿意,表示自己想读书做官或者学佛。在元末,入仕的途径较少,于是他在14岁时在家乡附近的妙智庵剃发做了和尚,法名道衍。虽然做了和尚,可做官的打算并没有泯灭,平时不修佛理,一味研习兵法韬略。后来干脆违反佛规,跑去拜道士席应真作师父,学习阴阳术数之学。一次,姚广孝云游到嵩山寺挂单,碰巧遇上了元末著名的相面先生袁珙。这袁珙也会奉承人,本来姚广孝长的很丑,黄脸上一对三角眼,在袁珙嘴里却成了异相,说他是&ldo;异僧&rdo;,&ldo;形如病虎,性必嗜杀&rdo;,和元初辅佐世祖忽必烈统一华夏的名僧刘秉忠是一类人。姚广孝听后大喜,更坚定了入世建功的信念。  由于不守本分,反而对儒、释、道家之学都有涉猎,显得学问高深,因而&ldo;浙东四学士&rdo;。宋濂、高启等都爱与他交游。只是他的运气一直欠佳,别人都在新王朝谋得一官半职,他却一无所获,唯一一次应召到礼部参加僧试,还没被重用,只领到一套御赐的僧服,就被打发出来。洪武十五年(1382年),大脚马皇后去世,朱元璋为表示怀念,决定选拔有道高僧侍奉诸子,并辅弼诸王诵经祈福。姚广孝的朋友,当时已出任僧录司左善世的宗泐借机推荐了他。姚广孝到南京后见到燕王朱棣,言谈颇为投机。于是朱棣请求朱元璋派姚广孝随他一起回北平,获准。到了北平,姚广孝以主持身份住进庆寿寺,但经常出入燕王府,密谈军国大事,成为朱棣的心腹军师。  建文帝即位后,为维护中央集权,在齐泰、黄子澄等的辅助下大规模削夺藩王的权力,但由于动作过大,招致手握兵权的藩王反对,朱棣既是一个。姚广孝见立功的机会到了,积极动员朱棣起兵反叛,并且把袁珙和另一名著名术士金忠介绍给朱棣,帮他一起动员。朱棣于是决心反叛,秘密招募军士,勾结军中将领,并利用所住宫殿(原元朝皇宫)幽深的优势,在宫内秘密制造兵器。姚广孝为防止泄密,特意把兵器场安置在地下,还养了一群鸭鹅,用鸭鹅的叫声掩盖兵器锻造声。  1399年(建文元年),朱棣不轨行为泄漏,于是以&ldo;清君侧&rdo;,诛杀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名,匆忙起兵,史称&ldo;靖难之变&rdo;。姚广孝并没有随军南下,而是留在北平,辅助朱棣的长子,后来的仁宗朱高炽守卫北平根据地。朱棣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先向西进兵,计赚宁王朱权,夺得大宁都司的军队控制权。明朝官军趁北平守卫不足,合围北平。姚广孝充分施展了他的军事才干,指挥全城军民固守,并不是派小股部队出城偷袭,后又与回援的朱棣一起合击官军,大败南军。  朱棣叛军虽然勇猛但数量有限,和号称百万的南军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在叛乱初期虽然互有胜负,总体上却一直处于劣势。东昌一战,不仅大将张玉阵亡,朱棣本人也差点做了俘虏。如果不是建文皇帝有令不准伤害朱棣性命,战争可能早就结束了。另外,叛乱初期朱棣叛军追求的是攻城略地,但由于人数上的劣势,要么顿兵坚城久攻不下,要么旋得旋失。面对不利局面,朱棣几经动摇。姚广孝一方面在战争不利时及时建议回撤保存实力,一方面千方百计给朱棣鼓劲打气。在仔细分析了形势后,姚广孝提出避免和南军进行硬碰硬的对抗,放弃夺取城市,直接从南军缝隙穿过南下,直取南京的战略建议,被朱棣接受。此后叛军一路南下,只在淝河、灵壁遇到少许抵抗,即杀进南京,夺得天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