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汶是铁杆后党,比起一帮清流来,对天下大势看的更加清楚。
杨浩狼子野心肯定没错,他想要挖了大清国的根这事儿也能看出端倪,可到底怎么把他收拾了,却需要从长计议。
习惯了耍嘴放炮捅娄子的清流们,出的主意只会坏大事儿,这等节骨眼上逼反了杨浩新军,辽东必然成一锅烂粥。那时节,可别指望李鸿章再去收拾烂摊子,以新军的强大武力,撅了他们的祖坟都轻而易举。那结果,谁受得了?
更要命的是,如今北方冰天雪地的,洋人的船都不来天津了,反而是杨氏的两条大船似乎并不怕渤海上的薄冰,能自如往来停靠。这要是逼反了他们,到底谁吃亏还真不一定。
归根到底,是清廷如今的军事力量太糟糕,根本没有能打仗的。天津离着这么近,如果没有完全准备,杨浩只要把他租界里的人马开出来夺了大沽炮台,之后就等着上万新军摧枯拉朽的直捣京师吧。
李鸿藻这帮人是只管点火不管烧了谁家房子的。好在光绪皇帝不是糊涂蛋,被孙毓汶一番提醒,脑子马上冷静了不少,但更恨得几乎发狂!
急躁的来回转了好多圈,他挥舞拳头叫道:“朝廷必须加速编练新军!无新军则无国家安定。朕也不要向日本那蕞尔小邦俯首求和,就让那杨浩打去吧,最好他能把日人都打出辽东,打出高丽!诸位爱卿,如何能快些更新国家军力,可有良策?”
一帮老臣相互瞅瞅,李鸿藻咬咬牙,上前道:“臣请圣上下旨,变法图强!”
另一位帝师孙家鼐上前附议:“唯有变法自强,方可内惩凶顽,外逐强虏。臣附议!”
回京准备接替李鸿章任北洋大臣的王文韶恭请:“臣附议!”
侍读学士文廷式上前:“臣附议!”
“臣附议……!”
大殿之中,出乎意料的一片赞同。就连最令人担心的后党铁杆孙毓汶,居然也一声不吭,没有表示反对!
光绪皇帝感受到一股登基以来从未有过的畅快,曾几何时,朝廷内部也可以如此的团结一致啊!
一时龙颜大悦,拍案叫好:“好!如此君臣同心协力,大清再开盛世,扬威于列强实属必然!诸位爱卿,请务必尽快拟出个章程来。”
有了压力和威胁,内斗成性的清廷官僚们也顾不上折腾别的了,回去后纷纷召集人手下功夫。没用多久,就拟出四条基本原则:“一曰下诏鼓天下之气;二曰迁都定天下之本;三曰练兵强天下之势,四曰变法成天下之治。”
而这其中,练兵一条为最紧要的。在其他的条陈都没讨论出来之前,就由光绪明发诏书,谕令各省督抚立即行动起来,参照西法编练新军,成立武备学堂等机构,利用冬季这一有利时间,快速行动起来。争取在来年春天,拿出一股像样的力量。
正好这时候朝廷为了跟日本打仗,很是弄了不少的军饷,财政也不那么紧张,又没了慈禧太后掣肘,赶紧的让各省都抓紧办理。
近在咫尺的天津,原先还磨磨蹭蹭的动作立即加速,由兵部尚书兼步军统领荣禄为首会办军务,主持练军事宜。这其中,一个之前被许多人忽略的人物悄然浮出水面,正是被杨浩黑了又黑的袁世凯。
不知道什么时候,老袁花了大钱走通荣禄的门子,居然不声不响的改换门庭。
之后没过多久,光绪明发《上谕》,通过报纸和四百里加急,昭告天下:“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况当国事艰难,尤应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弥祸患。朕宵旰忧勤,惩前毖后,惟以蠲除积习,力行实政为先。叠据中外臣工条理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此应及时举办……各将军、督抚受恩深重,具有天良,谅不至畏难苟安,空言塞责。”
此《上谕》一出,天下哗然。
京津一带成千上万等着参加科考的举子们,大多数欢呼雀跃,纷纷上书赞扬年轻皇帝的英明睿智。
他们这半年给杨浩的思想洗礼的非常激进,平时聚会议论的都是怎么改变国家,振奋图强,不过说再多也不可能影响朝廷。
如今,朝廷居然首先行动起来,皇帝本人更有如此的觉悟,可见他们期望中的盛世强大,即将到来呀!
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虽然找不见老师了,却不耽误他秉承师命多方奔走,到处联络学子为更张做准备。此时见到皇帝谕令,激动的痛苦流涕,在聚会上拍案赞叹:“吾辈何其有幸,生于当今之世,更遇明君圣主,此诚为开天辟地之大机缘,诸君当齐心戮力,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