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喜欢把自己向明君圣主靠拢,不仅爱好众多,而其力求精益求精。而和珅对乾隆林林总总的爱好中抓住主要部分,游刃有余地穿梭其中,常常能博得乾隆的称赞,而这是下了一番苦工夫的。
和珅知道乾隆喜欢把自己与祖父康熙帝、父亲雍正帝相比,就常在他面前言语中肯地比较他们祖孙三代做皇帝的功绩,以讨得乾隆欢心。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面临着顺治帝遗留下的诸多困难和朝中大权尽归鳌拜的不利局面;加上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及其子尚之信和靖南王耿仲明及其子耿继茂、孙耿精忠组成的&ldo;三藩&rdo;,各霸一方,对抗朝廷。挑战不能说小,但是他展现了自己少年天子的雄才大略。先诛鳌拜,紧接着调兵遣将攻打三藩,经过长久的艰苦的攻战,又平定了&ldo;三藩&rdo;的叛乱,一代明君之相尽现。
紧接着,他收复台湾,真正统一全国,并迅速平定叛乱,同时还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废止了清军入关以来满族贵族强行霸占土地的圈地行为特权。另外,他还注重治理河患;发布了改革赋役等一系列稳定民心的政策;加上他本人对西方科学持欢迎态度,并亲自学习几何学,对全国疆域进行了精确测量……文治武功,无不泽披后代。在他的统治下,国家一改明末以来的动荡、凋弊之态,开始变得安定富足,所谓的&ldo;康乾盛世&rdo;就是从康熙帝统治的中期才开始的。
和珅知道乾隆总把康熙作为自己的标杆,凡事都要向康熙学习,所以,他特别把康熙的一生研究得非常透彻。常常在乾隆面前夸赞圣祖康熙的文韬武略,而且往往在讲述完康熙的功绩后,特意拿乾隆期间的历史事件及其功绩进行对比,并特别强调乾隆的强项‐‐文采。康熙时期,毕竟清朝开国不久,刚刚入主中原,难免偏重于骑射和骁勇善战的武功,对文学确实不重视,尤其在吟诗作赋上,更是无法与乾隆相比。
这就给乾隆一个感觉,自己不仅在治理国家上不输于圣祖,在文采上更是略胜一筹,看看当时世人对康熙的夸赞,他似乎已经感受到后人对自己的无限仰慕之情,由此,乾隆的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和珅常常能讲真话,而且是皇帝爱听的真话,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博得乾隆的欢心,以至于乾隆对他的恩宠也与日俱增,一生都不曾改变。
摸透皇帝的心思
和珅得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这可是个有难度的技术活。俗话说:&ldo;知人知面不知心&rdo;。人的内心世界最为复杂多变,难以揣测,不过,一旦你掌握了别人隐秘的内心世界,就可以轻易地将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控制在股掌之中。即便是拍起马屁来,也可以百发百中,不至于拍到马蹄子上去,费力而不讨好。
和珅在乾隆身边20多年,加上他善于揣摩乾隆的心理,从乾隆的一举一动中总结出了他的脾性,从而把乾隆的内心世界揣摩得一清二楚,所以每走一步都恰好落到乾隆的心坎上。
和珅从小就知道乾隆爱吟诗作对,因此,早在他还在咸安宫官学念书的时候,就四处搜罗乾隆的御诗加以研究。古人云:&ldo;诗言志。&rdo;从一个人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能够猜度出其当时的心境,尤其像乾隆这样贵为人君的人,可以说毫无个人隐私可言,总是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举手投足都有很大的限制,只好把深藏的内心世界通过诗作宣泄一番。因此,他在不经意中就可能透露出些许端倪来。和珅对乾隆所有的诗都了然于胸,这也许是他能够准确领会乾隆意思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他还刻意模仿乾隆的笔法。和珅经过多年的体验和观察,了解到了身为万圣至尊的乾隆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知道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同天下任何一个普通百姓一样,有着平凡的幸福和喜怒哀乐,也有着普通人的种种小毛病,如强烈的虚荣心等。所以,和珅也许比其他人更能把乾隆当做一个普通人来看待,与他一起高兴,一起悲伤。
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还是终日劳作求生存的蚁民,亲情对他们都是最重要的。和珅从&ldo;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rdo;的人之常情出发,知道乾隆对他的母亲和自己的众多儿女也充满了一个普通人应有的亲情。这时,那个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乾隆便化身为一个孝子,一个慈父,享受着天伦之乐。
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有幸娶了乾隆最喜爱的固伦和孝公主为妻,和珅对待固伦和孝公主,就很少拘谨,完全像对朋友的孩子一样,在恭敬中透着一份关爱和亲切,使她的童心得到了满足,而作为父亲的乾隆也非常高兴。
和珅知道乾隆还是一位附庸风雅的君主,他性喜收藏古董,见了稀有的画册、墨迹,比见到多少金银都能令他高兴。和珅为此利用各种机会四处搜罗,将各地的官员、富商进献给他的珍稀古玩进行挑拣,喜欢的自己留下,然后挑其他的进贡给乾隆。官场上,上级官员的爱好总是被下级官员迅速地知晓。很快,各地欲向和珅行贿的官员也都知道和珅喜好古董,纷纷进献历朝历代的古董字画、名人佳作。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ldo;京城内有佛铺子,互相买卖,朝臣用此作为贡献,皇帝亦以赏赐贵臣,千秋节晨朝,有进贡覆黄帕架子,盛以金佛一座,长可数尺许,舁入阙中,闻户部尚书和珅所献&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