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和珅大揭秘 > 第60章(第1页)

第60章(第1页)

纪晓岚死后,嘉庆帝特派官员到其墓前临穴致祭,嘉庆帝还亲自为他作了碑文,内有&ldo;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rdo;,这是对他最大的褒奖,所以他的谥号为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翰林自有翰林节

和珅掌管翰林院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让翰林给他行跪拜大礼。刘定逌坚持只行拱手礼,和珅竟然将他除名。刘定逌&ldo;载书五车&rdo;归乡里,时年37岁,正是精力旺盛时期,他愤恨地写道:&ldo;千年成此恨,耿耿不能磨&rdo;。和珅权势之大,让人无法想象。

敢对和珅不敬的人,都非同寻常。刘定逌是壮族人,字叙臣,又字叔达,号灵溪,因为对抗和珅,成了广西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刘定逌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出生在广西武缘(今武鸣县)太平乡葛阳村一个书香人家。他小时候就是个&ldo;神童&rdo;,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雍正二十年(1734年)应县试,考取案首(第一名),进入学官,继续攻读。乾隆六年(1741年)考选贡生。乾隆九年(1744年),参加广西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乾隆十三年(1748年)上京参加殿试,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得罪和珅而回乡。回乡后,他先在隆安县驮厚村办私塾,后在家乡葛阳社学授徒糊口,不久被思恩府聘为阳明书院长。嘉庆六年(1801年)主讲宾州(今宾阳)书院。其从事教学数十年,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嘉庆九年(1804年),广西举行乡试后,特别邀请84岁高龄的刘定逌重赴鹿鸣宴。由于他以乾隆九年乡试第一名举人的身份参加这个宴会,时人对他极为尊重。时任广西巡抚张百龄&ldo;手书&lso;玉清尊宿&rso;四字表其门&rdo;。广西学政帅承瀛也即席赋诗二首表彰他&ldo;育才养士&rdo;的功绩。

刘定逌主张以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为做人之本。他尊孔崇儒,极力传播封建文化,对于壮族文化的进步和思想意识的开化,是有一定的历史影响的。他鄙视权贵、刚直不阿、同情平民百姓,至今有关他这一品质的民间故事仍广为流传。著有《论语讲义》、《四书讲义》、《三难通解训言》、《读书六字诀》、《刘氏族谱》、《刘灵溪诗稿》等,在当时影响颇大。其《论语讲义》,&ldo;学者莫不诵习&rdo;、读后&ldo;神怡意畅&rdo;,其指点口诀,&ldo;最足开悟&rdo;,被称为&ldo;粤西第一流人物&rdo;,&ldo;以盖世之才,崛起尘寰,利甲文章,伟然当世&rdo;。他还著有《重修灵水庙碑记》、《移建葛圩隘碑记》、《重修武缘县忠义祠碑记》、《罗衣古寺碑记》等几篇短文及数十首诗歌。嘉庆十一年(1806年)刘定逌病逝,终年86岁。大学士蒋攸铦在《刘定逌墓志铭》中,称赞他的德行如&ldo;漓江之水,清且涟兮&rdo;,学问如&ldo;独秀之峰,高不蹇兮&rdo;,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和才华出众的诗人。

少年时期的刘定逌参加县试,考取第一名,进入当地学官。徐学官怀疑他是否有真才实学,曾经出上联考他:&ldo;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rdo;让他对下联,他马上对:&ldo;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rdo;徐学官遂惊奇万分。

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时候,意气风发的刘定逌离家远赴京城,准备参加乾隆帝主持的殿试。刘定逌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路过山东,恰好遇到一群山东的举子,也要上京赶考。山东是圣人孔夫子的家乡,自古人才辈出。这几个山东学子觉得他们出自圣人故乡,不把这个千里之外的广西举人放在眼里。

有一个年轻人自恃才高,想捉弄一下来自广西&ldo;蛮荒之地&rdo;的刘定逌,于是出了一个上联讥讽道:

小马无知嫌路窄,

刘定逌立即不亢不卑地对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那位山东学子见刘定逌不可小觑,就略一思索,又拟了一个难度高一些的上联:

西鸟东飞,遍地凤凰难下足,

这明显是把山东举子比作遍地的凤凰,把西来的刘定逌比作普通的鸟,暗喻这只鸟在一群&ldo;凤凰&rdo;里面没有立足之地。

见孔圣人故乡的人也不过如此,刘定逌淡然一笑,想也不想,就随声应对:

南麟北走,群山虎豹尽低头。

刘定逌在下联中把山东举人比作虎豹,把自己比作麒麟,寓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可妄自尊大。山东学子一听,觉得碰到了高手,于是对刘定逌刮目相看,心生敬意,连忙行礼。刘定逌连忙回礼,二人互通了姓名,讨论学问。

刘定逌果然一举成功,当年就考上了进士。殿试后,乾隆帝随口问道:&ldo;天下第一味是什么?&rdo;刘定逌回答说:&ldo;盐&rdo;,立刻博得满堂彩,乾隆帝也非常高兴国家出了栋梁之才。从此,刘定逌的大名也在群臣中传播开来。

过了几天,乾隆帝带着新科进士外出郊游,同时想考考他们的学问。乾隆见一水塘下干涸的水沟中有块石碑,便令人往水塘放水,令随行的进士记碑文,看谁记得最快最多。因为水涨的速度极快,许多进士仅能背出碑文的上半部分。轮到刘定逌时,他顺利背出了所有内容,一字不差。乾隆帝非常惊讶,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刘定逌说,水从下往上涨,石碑下部首先被淹没,于是他便从下往上记碑文,待水漫过石碑时,他已把碑文全记住了。众人十分佩服他的机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