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顾明月娇小玲珑,架着夏硕的力气丝毫不小。
并且由于这丫头心里兴奋,有1种诡计即将得逞的期待感,所以劲头越发十足,架着夏硕走的飞快。
乡政府驻地,1般都有招待所。
由于基层财政资金紧张的缘故,乡镇招待所的建筑比较简陋,大多是用来担任宿舍,解决未婚青年的住宿问题。
9十年代初期,各地基层都穷,像青山乡这样的山沟子,对比之下显得更加穷。
整个招待所1座小院,总共6排十8间屋,其中第1排的3间是管理处,后面5排十5间是宿舍。
十5间宿舍,听起来规模不小。
但如果有在农村待过的经历,就会知道这规模其实并不大,分明就是个小院子而已,里面坐落着几排小宿舍。
这宿舍简陋到啥情况呢?
有过基层工作经验都知道。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提供给未婚青年的宿舍能有多好?未婚青年1般都是刚入职人员,无论人望还是级别全都处于最底层,乡里能够提供住宿的地方,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待遇了。
再加上青山乡穷困的原因,导致招待所的修建资金紧张,所以哪怕是小小的十5间宿舍,竟然也不是1口气修建完成的。
前前后后,据说经历了30多年,最老的1排房子赫然是60年代修建,垒砌墙体之时使用的是最廉价沙灰。
所谓沙灰,不含水泥,仅仅是用河沙掺杂石灰,勉强充任砖头的粘合剂。
不得不说,那年代确实很穷,国家干部也节俭,花钱的时候很少大手大脚。比如这乡政府驻地的招待所,建筑质量甚至比不上老百姓的民房。
最老的1排是60年代,中间的两排是70年代,剩下还有两排比较新,分别是80年代中期和后期。
小小1个招待所,前后用了3十年,这种情况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却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没别的原因,单纯就是1个穷。
但这招待所并不是全都简陋,其中有两间屋子乃是大瓦房,不但窗明几亮,而且家具齐全,比如沙发软床之类,以及电视机柜和文件桌,甚至床头柜上摆放着电话,屋子隔间里面有着洗澡间。
那年代配置这种待遇,有过基层工作经历的1听就懂,这两间屋子根本不是普通宿舍,而是专门留出来作为贵客留宿之地。
原因很简单,那年月的领导勤下乡,不但县里经常有人下来,市里干部的干部也不鲜见,甚至偶尔遇到抗旱救灾的大型项目,连省委级别的领导也能见到身影。
领导跑的勤,关心是民生。
后面时代的领导也许不再喜欢下乡,但是在以前那个年月属实不算出奇。
尤其是建国之后的第1批高级干部,其中1部分人1直工作到9十年代初期,他们出身寒微为国征战,心怀苍生体恤疾苦,并不因为自己已经走上高位,所以就把基层百姓扔下不管。
那些开国1代的骨子里,从未忘却自己是个农村人。
正是由于这种缘故,干部们下乡很勤,并且越是穷困僻壤之处,越是能看到高级干部的身影。
青山乡不但贫穷,而且属于革命老区,所以过来这里领导也多,县里市里甚至省里的都有。
领导来了,不可能当天就走。
那年月的干部崇尚务实,下乡调研绝不会走走过场,而是亲自走入田间地头,亲自去攀山越岭。
钻山沟沟,钻树林子,他们努力掌握基层情况,借以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
有时候上级领导干部下乡视察,经常会在1个乡镇住上78天,这种情况之下,住宿肯定难免。
接待领导是大事,并不是为了献殷勤,而是因为有些老领导的身体已经多病,偏偏下乡视察之时要去钻山越岭,关键他们留宿之时睡的并不踏实,经常会突然翻身而起拿着文件起草。
那群第1代的开国者,毕生夙愿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自己工作的时候不顾身体,总想着能活1天就玩命干上1天,但是基层官员们心惊肉跳,生怕老领导累死在自己地盘上。
所以,提供1间好点的宿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