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战青天是什么意思 > 第64章(第1页)

第64章(第1页)

脸面既已撕破,则不妨把话说透。洪天贵福逃离南京后,在湖州、广德间往来自如;湖州被浙军收复后,他又从安徽跑到江西,这不就证明了曾国藩在皖、赣本辖内的防务布置大有缺漏?早在去年,左宗棠就在奏折中委婉批评过曾国藩在皖、赣的防务计划,私函中则直接批评曾国藩布置失当,说他过于保守,&ldo;机势反滞碍而不灵&rdo;,甚至用前任钦差大臣周天爵&ldo;我以速战法,贼不如法而来&rdo;的笑话来讽刺他。故左宗棠对曾国藩进行&ldo;精神分析&rdo;,说他&ldo;因意见之弊遂发为欺诬之词&rdo;。

前论曾国藩摺,堪作善辩的典范;今观左宗棠片,也是能言的楷模。曾国藩的辩词胜在逻辑缜密和结构巧妙,左宗棠则根柢事实,气势更盛;洪天贵福出逃、皖赣防务疏漏的&ldo;实在情形&rdo;,则为左宗棠的辩讼增加了分量,这也是曾国藩无可遮挡的软肋。英雄相惜,自能生成一种祥熙光景;英雄相争,则无处不是肃杀气象。倘若不加制止,任二人往复辩难,愈演愈烈,势必至玉石俱焚而后已。因为,随着辩论的深入,双方辩手已不再就事论事,而向揭老底、纠私念甚至人身攻击的方向发展。如果现在是&ldo;太平有象&rdo;的局面,对作为辩论裁判的中枢来说,最有声望的两位疆吏展开互相攻击,必然是一件喜闻乐见的好事。因为,中枢在调停折中之间,可以通过名正言顺的奖惩处分进行政治权力的调整,改变因叛乱造成的中央与地方、文官制度和军事力量的失衡局面。但是,大局未定,中枢并不敢冒险,只能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

&ldo;朝廷于有功诸臣,不欲苛求细故。该督(谓左宗棠)于洪幼逆之入浙则据实入告,于其出境则派兵跟追,均属正办。所称&lso;此后公事仍与曾国藩和衷商办,不敢稍存意见&rso;;尤得大臣之体,深堪嘉尚。朝廷所望于该督者,至大且远,该督其益加勉励,为一代名臣,以副厚望&rdo;;

此条廷寄,指定发给左宗棠、杨岳斌和沈葆桢三人&ldo;伏读&rdo;,但是,&ldo;朝廷于有功诸臣,不欲苛求细故&rdo;,却是针对曾国藩而言。如上所述,限于时势,中枢不能借机斩杀事权过重的曾国藩的威风;而左宗棠此次抗颜直辩,要求洗刷曾国藩的&ldo;欺诬&rdo;,中枢又不能不予交待,故示以&ldo;不欲苛求细故&rdo;的宽厚宗旨,先稳住左宗棠再说。但是,此语尚有更微妙的意味:虽说此份廷寄只是定向发给左、杨、沈三人,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句话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到曾国藩的耳中;曾国藩一旦听闻,必然有所警醒,庶几能起到儆戒的作用。这就是中枢在谕旨中加入此语的微意。通观曾氏日记诗文及可信的笔记史料,可知他无心弄权,遑论造反;但是,历史上的篡夺案例以及统治者的嫌猜本能,决定了中枢绝不敢完全相信任何一个实力派大臣,故随时随地的敲打这些大臣,成为吾国政治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面。实事求是地说,这种统治者与生俱来的秉性,有利也有弊。有的人因为这种经常的警告,消除掉一切邪念,作了&ldo;一代名臣&rdo;;有的人忍受不了这种猜疑,急流勇退,国家失此贤才;有的人愤愤不平,发现在上者&ldo;技止此耳&rdo;,乃萌发&ldo;彼可取而代之&rdo;的壮志。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是谁,一旦感受到来自中央的猜疑,心情都不会愉快;若能探测到引发这种猜疑的具体个人,再宽容再大度,他也会致憾于此人。曾国藩未能免俗,在此事上要深深致憾于左宗棠。继咸丰七年的&ldo;终制&rdo;事件,曾、左二人迎来了双方的&ldo;七年之痒&rdo;。

六、相期无负平生(下)文人李元度

七年之痒,固然只是彼此双方进行&ldo;互摸&rdo;的原因,但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曾、左此次交恶,却又实实在在损害了第三者的利益。而这个第三者的无辜受害,又更加破坏了曾、左的公谊和私情。这个倒霉的第三者,便是李元度。

李元度,字次青,湖南平江人。先简述李元度在湘军中的经历,以及和曾国藩的关系。咸丰四年初夏,曾国藩兵败靖港,愤而自杀数次,皆未遂。其时,在他身边&ldo;宛转护持,入

则欢愉相对,出则雪涕鸣愤&rdo;者,就是来自平江的幕客李元度。是年末,湘军在九江水域大败,曾国藩&ldo;愤极,欲策马赴敌而死&rdo;,被罗泽南、刘蓉劝止。李元度于此时投笔从戎,&ldo;特立一军&rdo;,&ldo;护卫水师,保全根本&rdo;。六年二月,周凤山军在江西樟树镇被太平军击溃,曾国藩部下再无得力陆军,全赖李元度率领平江勇,&ldo;力撑绝续之交,以待楚援之至&rdo;。然则,在兵败靖港、困守江西这段最为痛苦的岁月里,始终不离不弃,倾力辅助落难英雄曾国藩的人,就是李元度。咸丰七年,曾国藩心力俱瘁,承受不了兵单饷乏、主客不和的巨大压力,乃趁丁父忧的机会,撒手回湘。抵湘后,写信给在江西继续战斗的李元度,诉说对他的感谢和愧疚。所以感谢者,谓李元度三年间始终如一的支持;所以愧疚者,临行匆匆,来不及用保举的方式对李元度进行回报。最后说,对于李元度的高情厚谊,&ldo;鄙人盖有无涯之感,不随有生以俱尽&rdo;。为弥补这份歉疚,山居无职的曾国藩提出与李家&ldo;缔婚姻而申永好,以明不敢负义之心&rdo;,并勉励李元度(时已回乡省亲)&ldo;努力作人;明岁当与足下索侄女婿耳&rdo;。在无法酬以官爵的时候,结为秦晋之好,庶几稍能安慰比曾国藩小了十岁的李元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