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美方代表团提交会议讨论的文件是由专家们负责起草的,事前准备这份文件时就曾按照总统指示同英国驻华盛顿大使馆进行过磋商,因此,其中体现了英国人以前的想法。这份文件已经包含着全部占领德国并把德国划分为几个地区的主张。但是除了提议要德国放弃东普鲁士(考虑到东普鲁士同德国的传统联系,这个建议很可能会遭到激烈反对)以外,文件没有提到分割德国的问题。文件规定要摧毁德国制造军备的能力,要根除纳粹主义,但是要维持德国的经济统一并建立地方分权的民主政权。规定德国要对它造成的物质损失进行赔偿,但容许德国人享有&ldo;能过得去的生活水准&rdo;。规定德国的经济活动要由联合国进行监督。应制订人权法令,以保证言论、信仰和出版的自由。莫斯科会议同意接受该计划作为讨论的基础,会议决定在伦敦设置欧洲咨询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拟订对德政策的细节。
然而就在下一个月的德黑兰会议上,英美苏三国首脑对于他们的外交部长刚刚讨论通过的方案竟很少理睬或不予理睬。罗斯福重申分割德国的主张,建议把德国分为五个部分,把基尔、汉堡两市和鲁尔、萨尔两个地区交由联合国管制。此项建议稍作讨论之后,便交给欧洲咨询委员会去研究,在讨论这一建议时,斯大林显得比丘吉尔还要冷淡。欧洲咨询委员会于1944年1月14日召开首次会议,工作进展得很缓慢。一开始,就出现了障碍,英、美两国对德国西北部应作为谁的占领区的问题争持不下。这一争论直到1945年9月魁北克会议时才得到解决。事情并不止于此。代表美国政府出席会议的是驻伦敦大使约翰&iddot;g&iddot;怀甫特,为了使他得到的指17示不致自相矛盾,在华盛顿设立了对外称为安全工作委员会的机构,任务是协调国务院、陆军和海军三方面的意见。陆军部的代表来自民政局,这是最近成立的机构,准备研究处理将要出现的军事管制政府的各项问题;其大部分成员是穿军装的律师,他们倾向于把整个问题视为管辖权问题。起初他们坚持&ldo;德国的投降和重建纯属军事问题,须由军事当局作出决定&rdo;。在他们同意派出代表参加委员会以后,派出的人却是一位下级军官,无权表态承担义务。既然不急于作出决策,压力可能就不那么大了,因为很多人认为就处理德国问题的方案取得协议,则机还不成熟,不如留侍战争接近结束时再议,那时战后世界的轮廓就能看得比较清楚了。然而得到怀南特大使大力支持的国务院则争辩说,恰恰相反,应当乘胜利之日尚属渺茫的时候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而在这一阶段即使达不成协议也不至于有什么危险。欧洲咨询委员会的确作出努力来划分临时占领区的界线,虽然艾森豪威尔将军在1944年1月对罗斯福总统表示,他反对把德国划分为几个占领区,主张采用盟国共同占领的办法,至少英、美两国不要分家。然而他的主张被否定了,主要原因是陆军部认为美国在战后不可以同英国绑在一起,必须脱开手,以便在英国和俄国之间居中斡旋。
美国国务院按其既定方针行事。它在1944年7月向欧洲咨询委员会递交了一个新的方案,提出更多的论据来反对分割德国,并强调盟国有必要制定共同的对德政策。美国国务院还起草了另一份文件,对英国以前提出的赔偿建议提出反对理由,而代之以在较短时期内由德国用实物进行有限赔偿的提案。但这些都只是国务院和对外经济管理局的主张,既未得到华盛顿其他政府部门的赞同,也未得到总统的同意。总统如曾过目,肯定会认为失之于过分宽大。这种态度可以用来说明他为什么乐于倾听提出新的原则的原妥。
美国财政部在政府中的影响通常不如英国财政部那么大,但是准也不能说这回在小亨利&iddot;摩根索的怂恿下18美国财政部对德国问题的干预是无关重要的。财政部长摩根索以前已经有好几次表现出他很关心主管范围以外的事务,还在德国飞弹轰击英国的高潮时期,他就访问过伦敦。他似乎在情感上强烈反对德国,德国迫害犹太民族的暴行对他触动很深,由于这种情况,又由于他相信英国会赞同过于宽大的和平条件,他起草了一个臭名远扬的方案,问华盛顿后即呈交总统。
对摩根索方案的大多数批评意见都把这个方案视为无知之作,这是不对的。恰恰相反,方案的缺点倒在于聪明过分。他提出这个方案井非单纯出于他对德国的盲目仇恨,而且还出于他对其他方案的吹毛求疵。摩根索行事过于仓促而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正象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他把自己的想法引向&ldo;超逻辑的结论&rdo;。他论证道:如果盟国仍然采用1918年以后试图对德国施加的那种控制,不管实施得多么严格,在民族主义的煽动下,通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道路是堵塞不住的。毁掉现有军备无济于事,在德国人再度需要武装的时候,原有军备早就过时了。没收德国的商船队也没有用,只能迫使德国人建造质量更好的新船只。转入和平生产的军火工厂随时部能再改回去。管制委员会不可避免地总有一天要停止其职能而被撤销。用实物而不用货币赔偿则会加强德国的工业实力,从而削弱接受赔偿国的工业实力。德国掠夺去的财物很难一一识别和收回。取缔纳粹主义只是将其驱入地下。强施民主,将遭失败,因而很快变得不受欢迎。由联合国对德国进行再教育更是一种行不通的理想:&ldo;有哪一位教育家敢于断然声称外来的教育可以成功地强加于六千万人民呢?&rdo;pane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