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一餐吃得大家宾主尽欢,陆云谏差点都要卷着行礼去与那杨轩秉烛夜谈去了。
冯莹在杨家堡子住了两天,杨氏带着冯莹四周逛逛。陆云谏则跟着杨轩与杨氏族长见了面,又同杨轩的同窗会文交流,按他的话说,虽是小地方,但藏龙卧虎,让自己获益良多。
而杨氏家族有些人见杨氏和离回来,十分不满的声音也在见了陆云谏和冯莹之后消失不见了。
这天清晨,陆云谏与冯莹踏着朝阳离开杨家堡子前往青州。
站在杨家堡子镇子外的亭子里,冯莹把手中的信封交到杨氏手中,“三婶婶,我走了你再打开。今日一别期待再见,三婶婶万万珍重。”
杨氏以为冯莹给她的应该是信件之类,便点了点头收入怀中。
冯怡上前一把抱住冯莹,“莹姐姐,我们还会再见吗?”
“自然呀,明年待你舅舅进京后,咱们不就可以再见了吗。到时候到姐姐家里来玩,姐姐给你做好吃的。”
冯怡点头微笑。
“莹姐,五少爷很好,可以托付终身,你要珍惜。若是可能,只要你不嫌弃我这和离的身份,我一定给你送嫁。”
冯莹惊讶地张着嘴巴,一脸红晕地道:“三婶婶是如何知道的?”
“眼神呀,那陆五爷看你的眼神似能滴出水来。以前,我表哥也是这样看我的。”杨氏怀念地道。
冯莹明白过来,她的表哥正是当年与她定亲的那位。
“放心,我会好好的抓住他,到时候我等着三婶婶来给我送嫁。”
一行人伴着城外的人来人往的人群上了官道,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杨氏回到家中,拿出信封。杨太太和杨轩都很惊讶,“这是什么?”杨太太问。
“是莹姐走时给我的,许是写着心里话。”杨氏轻轻抽出里面厚厚的几摞纸。
首先是一张铺子的契书,然后还有一处水田的契书。大家惊讶,杨氏连忙展开那封信,寥寥数语:
“三婶婶,这是镇子中一处坚果铺子和城外一处水田的契书,都是不很大,但收益却很好,足够三婶婶一家一年的吃穿用度了。我已安排松云山管事老宋的儿子帮忙打理,过几日他就会去寻你,你那边有什么安排或要求可以与他说,或是三婶婶心中有更好的人选,直接让他们回松云山即可。莫要不安,也不要羞愧,这些算是我借给你们的,可好?待杨公子高中那天,连本带利的可要还给我哟。不舍,放笔,要永远微笑,不要失去希望,明天总会比昨天更美好,是不是?”
杨氏此时已泪如雨下,手中的信变得千斤重。杨太太接了过去,看过后,轻叹一声,“收着,不说谢了,这雪中送炭的恩情咱们记一辈子。”
从杨家堡子往青州其实是有一点绕远的,但大家都不觉得什么,本身行程就不是很赶,一边走一边看,正是冯莹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