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报」:探捕闻讯到达,四出搜索。
「沪上往事」:当场死在座椅上。
上海「申报」:伤重送医后不治。如此看来,相信谁的对呢?这可就难了,不过,两者
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证明了──枪是响过,弹无虚发;警探并没有抓到人,志士们已从
容逸去;俞某终于伏法。
那么,会不会另有第三种情况发生呢?在这件案子里,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证:
「沪上往事」说:「台上正由新艳秋在唱玉堂春。」
上海「申报」载:「舞台上排演雪夜误走小商河,杨再兴归天‥‥‥」
另在民族晚报大千世界版「信千拈来」专栏里,拜读过随波先生写的「锄奸杀敌答读者」
一文,其中最末一段写道:「新艳秋登台更新舞台首夕打泡,在下邀请适由山西至沪公干的
旧邻袁子勋兄,同作座上客,因楼下前面佳座早被捧场者统包,只好退而求其次,买得楼上
中间第二排,正当压轴梁慧超的挑滑车演到高宠挑到最后二车连挑、马力不胜失蹄时,突闻
座后枪击响处?见到几缕轻烟冒起,急忙蹲身座下,以避流弹。台上的高宠已窜进后台停锣
矣。直到一阵惊乱后,始由新艳秋粉墨登场继续演下去。次日新闻报导,才知是俞叶封饮弹
毕命,这是上海锄奸期中亲眼目睹事实,愿后此写史者有以纠正之。」
这就是第三种情况,当我们看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台上演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三出
戏──玉堂春、小商河、挑滑车的时候,那只有哑然失笑了。而事实上断无此理,如果作一
选择的话,当然应以随波先生所记的为准,因为是亲眼目睹,有凭有据,而且他是懂戏的。
自然记的分明。常言道,耳闻是虚,眼见为实,信不诬也。
新闻、历史,贵在真实,也可以说报导真实的才是新闻,记载真实的才算历史。至于如
何才能完满达到真实的境界,那可就难已哉;话传三遍,都会走样,又何况错综复杂的人、
时、地三者间的交互关系!老实说,能够高度接近真实,有个七八成,已经很不错了。(第
四章完,下期续载。)
内容提要
抗战初期,由戴雨农先生领导的「军统局」,曾作过一次系统性的全面工作检讨。总结报告
中指出,此一时期的缺点,在于:待遇微薄、经费困难、政治水准低、认识不清楚、缺乏师
资与教材、科技程度普遍偏低、在其它机构中受排斥、各项基本工作不如理想。戴先生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