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也是我们的同志,千百个死于敌后工作的又一例证。萧氏一家满
门忠贞
内勤同志们坐在一起泛谈,有位同志建议我:环境许可,不妨对外勤单位作一次普遍性
的视察,以了解各单位之实际工作状况,并沟通上下、内外意见,同时,亦可对各单位负责
同志,予以慰勉及鼓励。这的确是个好主意,在口头上,我是接纳了;不过,在心里,我却
另有想法。我认为:我们「上海区」上下、内外之间管道畅通无阻,有意见随时随地都可以
表达,用不着再事沟通。而外勤单位的工作状况,也不是和单位负责人见上一面,谈论几句,
就可以完全了然的,那只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至于说视察一回,就能产生鼓励作用,那也
未必,又何况我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所以,只要掌握到组织功能,其它都属于次要了。
目前,我所要做的,仍一本初衷,采取重点接触。二十九年初,为扩展行动队的编组,
曾和「第三行动大队」大队长蒋安华同学,多次晤谈。
我对安华同学的第一印象,就是以一个外地人能在上海滩上站得住脚,已经是很不简单
了。他的能力很强,自不在话下,最使人信赖之处,就是他的那种自动自发、奋勇不息的工
作精神。如果一定要找出他的弱点,该说是还在于与旧的社会结构,没有历史渊源,尚不能
打入地方势力的核心,因而在工作部署上,仍有未能深入之憾。说得更明白一点,像以伪上
海市长傅筱庵、资敌的恶势力张啸林等为目标的内线布置,就一直找不到可靠的线索和关系。
我和第三大队长蒋安华所要谈的,是一个主题、两项做法。主题在于加强行动力量,做
法之一:是希望他这个队在不扩充编组的原则下,增强实力,最好是每一个分队都具有单独
行动的能力。现有队员中,如有不适合于此项工作者,可调回后方受训或另派工作,也就是
汰弱留强的意思,其空缺可就地吸收递补。做法之二:是和蒋队长商量,能否推荐一个适当
的人选,另行编成一个行动大队,俾在必要时可与该大队联合行动,乃至相互策应。他对于
第一项,答应提出书面报告;对于第二项,他表示可要慎重的想一想,有无适当人选足堪胜
任,一时间还提不出来。
每逢与蒋安华会晤,事前都通过「联络站」萧杰英小姐的联系,而见面的地点也就在「联
络站」里。前文提到过,「上海区」设有许多「交通站」和「联络站」,由萧杰英小姐主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