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如何修证佛法视频 > 第6章(第1页)

第6章(第1页)

又如临济禅师上堂说法:&ldo;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rdo;这就是说,你们找不到这个无位真人的人,还不懂的人,拿出来看看。这个时候有个出家人站出来说:&ldo;如何是无位真人?&rdo;临济禅师听他一说,下座抓住他说:&ldo;道!道!&rdo;也就是说:你说!你说!&ldo;其僧拟议&rdo;

‐‐那出家人想说时,临济禅师放手叹道:&ldo;无位真人是什么干矢橛。&rdo;说完了就走回方丈室去了。这就叫上堂法语。看禅宗公案,要像看电视剧一样,把整个身心投入了去看,不能死读。

至于&ldo;八还辨见&rdo;,还是讲见地,到后面才讲到修证功夫的路子,佛把最高的秘密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天天带着楞严经,没把它看懂,修行不上路,很可惜的,也辜负了佛恩。

现在举一个&ldo;八还辨见&rdo;的例子,楞严经卷二:

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有一天,波斯匿王出来问佛说:&ldo;这样很容易,但关于心的不生灭性我有疑问。&rdo;佛说:&ldo;你几岁看到恒河?&rdo;国王说:&ldo;小时候与我母亲经过时看到的。&rdo;佛问:&ldo;你那时几岁?&rdo;&ldo;三岁&rdo;,&ldo;现在你几岁?&rdo;&ldo;六十二岁&rdo;,&ldo;现在你眼睛都花了,你再经过恒河时,你看得见吗?&rdo;,&ldo;当然看得见&rdo;,佛说:&ldo;你的年龄有衰老、生灭、死亡,而你那个能见的性,不跟着年龄在变,没有动过。&rdo;你睡着时,虽然闭着眼睛,但是眼识还是在看,在看里面,这个见性没有变。有关这一节,我作了一首诗:

生死无端别恨深 浪花流到去来今

白头雾里观河见 犹是童年过后心

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对人类来说,最可怕了。我们生了、死了,再投胎,分段生死像流水一般,永远随着浪头,一起一灭,没有休止。上面那首诗就引用了波斯匿王的典故,&ldo;白头雾里观河见&rdo;,年龄大了,看东西眼花了,但是这个能见的性,还是没有两样,还是童年的那个样子‐‐&ldo;犹是童年过后心&rdo;。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眼见还给眼神经,光明还给太阳,一切可还的都还了,剩下一个还不掉的,无处还的,那个不是&ldo;你&rdo;又是谁啊?

当然,你可以说:&ldo;佛不是说无我吗?&rdo;是的,佛说的无我,是无四大,无假我。自性的我没有抛掉。有一位天目礼禅师悟道时,作了一首诗:

不汝还兮复是谁 残红落满钓鱼矶

日斜风动无人扫 燕子衔将水际飞

落花掉在地上,归于本位。好似打坐时,妄想来就来,你知道时它就走掉了,不必去管它,就是这个境界。&ldo;残红落满钓鱼矶&rdo;,他把当时自然界的景象,很自然地摆在那里,很现成的。就好比你的心境,自自然然的,慢慢地静下去。太阳下山,风微微地动,就是比喻还有一点轻微的妄念。&ldo;无人扫&rdo;,不要去管它,扫不得,你不要管。&ldo;燕子衔将水际飞&rdo;,轻微的一点妄念,毫不相干。下面我自己加两句:&ldo;啧!啧!是无上咒,无等等咒。&rdo;告诉你,这不是诗,你懂了这一首,你就悟到这一点了。

现在我们解释了八还辨见,明心见性这一面,我们懂了。那个还不掉的,就是我的见,对不对?可是我要提一个问题,如果释迦牟尼佛来了,我一定要问问他:&ldo;师父啊!你讲了半天,那个还不掉的就是我,可是要有我这个肉体存在啊!我的肉体死掉时,那个东西会掉到哪里去?我还是找不到。&rdo;所以假如用功夫,仍然找不到这点来路与去路,你纵然证到心中真空,一&ldo;定&rdo;三百六十天,也是没有用的,还是不行,这也是个秘密。

现在你们那些功夫作得好的人会认为&ldo;好啊!很有进步。&rdo;老实讲,那是靠你们那个身体这个赤肉团,红彤彤的一块肉,肉坏了的时候,你到哪里去?怎么走?&ldo;我有一宝,秘在形山&rdo;,怎么跑出来?又怎么跑进去?怎么把它找出来?所以楞严经前面谈见地,后面一路下去,修证的秘密都告诉你了。

这个作功夫的秘密,都在后面一两卷当中,大家平常最不注意的地方,尤其是五十种阴魔‐‐五阴解脱。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怎么空的?要作功夫空。我曾说大家&ldo;倒果为因&rdo;,把佛学的果,拿来变成自己的。现在回转来&ldo;倒因为果&rdo;,要自己去求证。讲到五十种阴魔,大家不能不读书,不读书就是我慢,是犯戒的。

诸佛菩萨把法门传给你,这就是法本。佛在楞严经卷九色阴区宇中说: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那时念头没有了,一切清清楚楚,这时动静是一样的,一个杂念不起,功夫到了忆忘如一,应该在此入三摩地。就好像明目人处大幽暗,在幽暗中有微明。精性妙净,心未发光,这时生命本性的境界很清净,很微妙,而一般人心理是活络的,乱七八糟的,眼睛闭起来是漆黑一片的。如果现在有人做到销落诸念,动静不移,忆忘如一的境界,那不晓得牛吹得多大,其实也还只是一种境界而已。

是什么境界呢?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这是心理上快要转变时的一种心理变化,没啥稀奇!换句话说,当你打坐时,心里空空洞洞,或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几个时辰,那是由于你生理四大调顺,瞎猫碰到死老鼠,如电源般插上了。这并不是真功夫,稍过一会儿又掉了,这些都属于色阴区宇。

讲到色阴区宇,有几部书应该看‐‐神僧传、神尼传、佛祖历代通载等。看这些传记,能启发真诚向道之心。还有一本憨山大师年谱,憨师二十八岁到处参学,到盘山顶上,有一茅篷,有一个和尚在里面打坐,不理憨山大师。那和尚吃饭,憨山大师跟着吃,那和尚喝茶,他也自己喝。后来吃饭时间到了,憨山大师就给那个和尚做饭,喝茶时间到了,就煮茶,吃完了就自己经行。如此到第七天,那和尚才跟憨山大师说话,那和尚说:&ldo;我住此岩三十余年,今日始遇一个同风。&rdo;

有一晚吃粥了,憨山照样在山顶行香,站在那里定住了,觉得天地世界,在一片光明中,正是销落诸念的境界。他进了茅篷后,那和尚一看,开口了:告诉你,此乃色阴区宇,你功夫作到这个境界也不过如此。老僧在此卅年,夜夜经行都在此境中,有啥稀奇!年轻人,就是这样难,也就有这样容易。那个和尚,卅年夜夜经行,身心都忘掉了。你们注意,修行人!你们还在色阴区宇的上半截,闭起眼睛漆黑一片,在那里瞎摸瞎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