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一阵阵从天际吹来,在山的豁口盘绕回旋时,发出一声声状如呼啸的怒号。周遭古树不停地摇曳着树冠,在起伏的松涛林浪中不紧不慢地摇晃着。
尽管蒋介石已经把策划&ldo;兵谏&rdo;的张学良软禁,杨虎城放逐,可他仍觉难消心头那口恶气。
如果没有芦沟桥事件,没有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也许他还不至于这么快就同共产党言和。
一个月前,也是在这山上,当讨论到政局时,自己的几位心腹一番高论曾让他颇为心动。
孔祥熙的妙论是:&ldo;抗战不如参战,参战不如观战。让日本人同共产党或者苏联、或者美国人打去。&rdo;
张群的14字真言更是说到了蒋的心坎里:&ldo;和必乱,战必败,败而言和,和而后安。&rdo;用张群的解释,与日本人讲和,必然会遭到国人的反对,尤其是共产党人的反对,从而自贬声威,国家必乱。而战则必败无疑,连美、苏这样的大国对日本都惧怕三分,更何况贫弱的中国乎。但败也要战,只要战败,就能言和,这样可以堵住老百姓的嘴,让他们说不出什么,还能缓和中日间的矛盾。和而后安,只要中日两国安定了,那么主张抗日的共产党就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不但国军会全力剿之,连日本人也会发兵征伐,共产党即便有天大的本事,难道会抵挡中日两支大军的会剿么。如此一来,岂不是和而后安么?
那一刻,蒋的心境是何等的畅快。
然而,局势突变,日军在此时不合时宜地大举进攻起来,这叫他想和而不可能了,更何况,中国工农红军又主动请缨,愿意捐弃前嫌,为国效命,拥戴他的领导,接受政府的改编。
蒋回到书桌前,展开桌上的一份文件。
宋美龄发现丈夫不在身边,急忙起身,她担心晚间风大,将一件大氅披在蒋的身上。
&ldo;达令,又有什么心事?怎么半夜起来办理公务啊!&rdo;
蒋心绪烦乱地说:&ldo;难啊!国难当头,全民抗战,当然是大局所逼,可如今收编共匪,或许会种下养虎遗患的祸根啊!&rdo;
宋美龄惊讶地问:&ldo;怎么,共产党的军队同意收编了?&rdo;
蒋:&ldo;是啊,正因如此,我才举棋难下啊!&rdo;
宋美龄看到桌上的那份文件,正是红军接受改编的部队序号。文件中说:根据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军委将发布命令,于1937年8月始,将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全军42万人,编为3个师:第115师,辖第343旅、344旅,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第120师,辖第358旅、359旅,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处主任关向应;第129师,辖第385旅、386旅,师长为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
此外,红军留在湘、赣、闽、粤、浙、鄂、皖、豫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全军103万人,步枪6200支,编为4个支队,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第4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高敬亭。
蒋介石最先看到这份名单的时候,生出了许多感慨,这其中有许多人出自黄埔军校,是他熟知偏爱、能征惯战的战将,可现在都投到共产党的门下,这使得他又心疼气恼,又无可奈何。
宋美龄阅后,有些惊讶地问道:&ldo;同红军打了这些年的仗,难道他们就这么点军队么?&rdo;
蒋介石不得不面带愧色地喟叹道:&ldo;是啊!想当初,调集数十万人马,先后五次进行围剿,然而功败无成。如今国难当头,再行征讨极易引起民愤,故而只能收编安抚了。&rdo;
宋美龄提醒道:&ldo;既然他们服从委员长指挥,就应打破他们的指挥体制,让我们的人也参加进去。&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