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纽约坐飞机专门到北京找我,谈了两个小时。他说阎老师啊,古巴比伦文化中断了,古埃及文化中断了,就是中国的古文明没有中断,延续下来了。清朝有可能中断的,因为清朝皇帝用满文,如果清朝皇帝下令所有学校一律讲满文,说满语,科举考试不许考四书五经,一律用满文的东西,用满文来写文章。268年后这个文化不就中断了吗?不服从,杀!再不服从,再杀!还不服从,还杀!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先例,杀一代、两代还坚持,杀三代就屈服了,这个文化就断层了。
如果中华文明中断了,我们今天的人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全看不懂。《孙子兵法》看不懂,《商鞅变法》不知道,历史中断了。这是以上说的三点。
还有其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相对稳定。比如说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后有四十年的时间中原地区没有大战,不容易。我们在座的有年高的老先生,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中国皇朝历史2132年,皇帝在位满四十年的只有六个人,第一个就是汉武帝,在位54年,但是后期有社会动乱;第二个就是唐玄宗,在位44年,安史之乱中,军队打到长安,唐玄宗逃难,带了杨贵妃,天下大乱;还有嘉靖皇帝,自己被一个宫女差点勒死不说,蒙古人打到北京,白天九个城门关闭,开始修外墙,也不太平;万历皇帝在位48年,晚年也不太平;第五个就是乾隆皇帝在位60年,也不太平;只有康熙从三藩之乱平定之后,中原地区40年没有战争。我就联想到明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60年中原地区基本上没有战争,边界不算,中印、中缅不算。一个朝代如果有40年中原地区是个和平的环境,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大大发展。
康熙朝后期社会比较安定,安定到什么程度?我举一个数字给大家说一说。康熙初期的时候全国一年大约杀80人,后来减到60人,后来减到40人,后来减到20人,后来减到10人左右。康熙朝有18个省,大约有一万万人口,一年平均一个省杀的人不到一个。
在一个高端会议上我讲了这个数字,一个省一级的政法委书记吃饭的时候跟我说,阎老师,康熙18个省全国每个省每年平均杀的人不到一个,就这一条就够四个字:康熙盛世。哪个朝代都没有这样的事,一年一个省杀不到一个人,没听说过。
我在讲康熙大帝的时候经过反复思索,对康熙朝的评价就是四个字:康熙盛世;对康熙的评价也是四个字:&ldo;千年一帝&rdo;。大家可能会想,康熙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爹妈死得早,小时候也生天花,脸上也长麻子。这么一个孩子,怎么会成为康熙大帝?怎么会成为&ldo;千年一帝&rdo;?
原因很多,今天时间短我们不能全面分析,我举出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一个切入点来分析康熙成为大帝的原因。我用康熙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三个字&ldo;志与学&rdo;。
大家想想看,康熙皇帝如果是个荒诞的皇帝,天天打仗,耗尽民脂民膏会是一个什么局面?康熙要是一个顽固皇帝,整天吃喝享乐,到处游荡,耗尽人民的血汗会是一个什么局面?或者是个昏君,不理朝政,任小人jian臣在那里纵横跋扈会是什么局面?所以康熙晚年有一本书叫做《勤训格言》,一共246条。其中有一条就讲志与学,结合他自己的亲身体会。
康熙原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人有两种,一种人是圣人、贤人;一种人是俗人、庸人(平庸)。他说圣人、贤人为什么能成为圣人、贤人呢?为什么有一些人是庸人,一辈子庸庸碌碌,是俗人,很平凡,不能成为圣人和贤人呢?他说就两个字:第一是&ldo;志&rdo;,第二是&ldo;学&rdo;。凡是立下志愿,有志气,有志向,有志趣又能够学,认真地学,刻苦地学,一以贯之地学。只要做到这两条,人人可以成为圣贤。
康熙不觉得他自己是圣人,是贤人,他说主要是有志,有学。我举几个例子,康熙5岁开始念书,非常喜欢念书。家里头也培养他,他念书的时候是废寝忘食,他奶奶孝庄太皇太后就跟他说:孩子,你生在帝王之家,你长大之后至少可以做个亲王,亲王一年的俸禄白银一万两。他说那些读书人,为什么用功?要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三年大概三百个进士,平均一年一百个进士左右。考中了还要等,等分配工作做个知县。知县一年60两银,十年600两银,一百年6000两银。你得做150年到160年的知县才等于亲王一年的俸禄,你何必那么刻苦念书呢?你还有可能成为皇帝,继承皇位,富有天下。
康熙笑了笑,还念。后来就把他的书给藏起来了,这是少年时代。接着稍微大一点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是先朗诵,每一段都要念120遍,念一遍画个记号,康熙还比较聪明,大概十遍左右就背下来了。他坚持念120遍,完了要背,要背足120遍才可以。
康熙晚年六七十岁时跟孩子们说,我现在还能背。能背到什么程度?孩子们念书,有老师,那老师都是大师,他退了朝去检查孩子的功课,到上书房一坐,老师就拿起书打开,翻出一段让孩子背,老师拿书对,看你背错没有,背完之后说一字不错。你看看,老师天天教书,还要看书来对,他是日理万机没有准备,闭着眼睛听就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背完《大学》背《中庸》,背完《中庸》背《论语》,背完《论语》背《孟子》。
去年4月我和于丹老师一起去台湾,她讲《论语》,我讲《清史》。很多记者围着采访,采访跟我们大陆不一样,一大堆记者围着,十分钟一个记者,记者问的问题别人都不知道,每家都是独家新闻。我们大陆是几十家报纸、记者、电台一块儿问一个问题,其中一个女记者跟我说,阎老师,《论语》、《孟子》不算什么事,我全会背。我说您是女中豪杰,优秀。她说不,全会背,不会背中学不能毕业。我挺惊讶。第二个记者又进来采访,我说你先别采访,我说你会背《论语》吗?他说会啊,不会背中学不能毕业。他走了以后第三个记者又来问,我说会背吗?他说会啊,不会背不能毕业。
我还是不相信,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说你们都会背《论语》吗?一位先生说,我现在背给你听,这位先生50多岁了。我就有一个联想,我们在座的不说,咱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研究先秦文学的能够把《论语》、《孟子》从头到尾背下的,我不敢说一个没有,全国算下来没有几个。
&ldo;学&rdo;,我不是主张背《论语》、《孟子》,我就是主张&ldo;学&rdo;。康熙十几岁以后当了皇帝,亲政以后学习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光学、测绘学、地图学、中医学、西医学、人体解剖学等等。康熙学数学我开始以为就是一般的学,我深入一点了解后发现,康熙他学数学水平大体上相当于当时数学家的水平。康熙学解剖学,书上还有解剖图。
到了盛年的时候康熙讲究&ldo;博&rdo;,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无所不学。我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有一个纲目,他对一个大臣说,《资治通鉴》纲目他从头到尾看过六遍。今天我们研究历史的人也很少有人看六遍,看一遍差不多,有什么事查一查,都做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