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朱庆的样子,李渔继续邀功道:“殿下,其实真正赚钱的是刊印书籍。”
“说来听听。”
“以往刊印书籍,成本高,时间长,质量也参差不齐。自从采用了铸字机铸造铅活字,再加上印刷机,咱们的书局可以说是一本万利。”
李渔的吐沫星子乱飞:“找咱们出书的人是络绎不绝。仅仅是宫里的印刷,咱们每个月就能挣上五六万两。就这,比原来还便宜三成。”
听到这里,朱庆似乎想起来什么,说道:“周昌,把你们编纂的教材拿来。”
周昌立刻到书房翻箱倒柜,不多时拿出几本教材。
李渔接过一看,首先是国学,分为注音、断句、修辞和语法四个部分。然后是数学和自然常识。
再往下,是朱庆的几个师弟写的《徐州府城调查报告》。
最后,是朱庆口述,周昌整理的《国家与民族》。
当看到这本书时,李渔有些惊讶了。“殿下,您这是要著书立说?”
“著书立说谈不上,只是有感于当今局势,一点心得罢了。笠翁也帮我把把关,有什么不妥之处尽管提。”朱庆这次倒是真的谦虚,接着道:
“那三本教材,每种先印两千套,过了年,准备办一个学校。银子就从我的份额里出。”
李渔急于拜读朱庆的大作,匆匆忙忙地走了。另一位金主又来了,就是蹭了一顿火锅,非要合着与太子开店的周堪赓。
周堪赓五十多岁,湖南人。这次倒不是来汇报工作,一个火锅店也赚不了几个钱。主要是到他这里告状。
“殿下,皇家银行交付户部赈灾银两时,居然是按借贷方式,里外里,让户部多付了四厘的利息。”
“周大人,银行是个买卖,不收取一定的费用,你让他们吃什么。再说,百分之四的费用,已经很低了。”
“银行不是万岁办的吗,怎么还能挣钱?至于费用,应该由户部拨款,更为合适。”
“周大人,我给了高弘图大人一本叫作金融的小册子,你找来看一看,应该就明白了银行是干嘛的了。至于拨款,以后倒是有可能,现在还不是时候。”
周堪赓一听,这状是白告了,转移了话题。“殿下,宫中给的辣椒不多了,会影响店里的生意,还需要和他们打声招呼。”
朱庆听闻,心想,这文人怎么都是死脑筋。辣椒是海外进贡的,当然不多。可你不会找人栽种吗?
“周大人,你别把辣椒用光了,留出一部分当种子,可以找人种植。这样才能保证供应。我保证,以后你买辣椒挣得,比火锅店挣得多得多。”
“殿下,臣还想和您商量件事?”
“什么事?”
“这几个月的收益,能不能先不分给殿下?”
“周大人急于用钱?有什么难处直说就行了。”
“殿下,这年月兵荒马乱,有不少落魄的文人流落于南京,无处安身。臣想用开店的钱安置他们,不知殿下是否同意。”
“我说周大人怎么着急开火锅店呢,原来是心系百姓。这是好事,本王鼎力支持。正好年后要办一所培训学校,把他们也叫过来。缺钱的话,找王全。”
送走了周堪赓,朱庆掰着手指一算,该过年了。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