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大揭秘李世民 > 第82章(第1页)

第82章(第1页)

&ldo;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rdo;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群臣听了太宗的高论,都投以崇敬的目光。大臣们都知道,太宗虽然以武功立国,不暇于学,但他极为聪颖,国事之余,手不释卷,所以言之有物,有的放矢,话语中不乏巧思警句。

这次御前会议,决定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方略。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上,综合多方面的意见,决定严格执行武德七年颁布的均田令,同时对租庸调法做进一步地修改,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其体方法如下:每丁每年交纳租粟二石,调则根据各地的特产,交纳绫、绢、絁的,加交调绵三两;交纳布的,加交调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也可以庸来替代,每天交三尺。有事增加服役时间时,每十天中免去五天交调,三十天则租调全免,即使增加徭役,一般不超过五十天。岭南各州以米为租,上户交一石二斗,次户交八斗,下户交六斗。少数民族中,交纳一半,内附的少数民族,上户每丁交税钱十文,次户交五文,下户免交。内附超过二年的,上户每丁交羊二口,次户一口,下三户合共交一口,遇水旱虫霜天灾的,十分损失四分以上的免租,十分损失六分以上的免调,十分损失七分以上的赋役全免。

增殖人口和减免农民赋役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与此同时,太宗对司法制度也作了一系列的改革。诉讼程序实行由县、州、中央三级三审制。大理寺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审理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死刑及京京官的犯罪案件。大理寺在行使审批权的同时,有权否决或驳回审判不当的案件。太宗从慎刑的原则出发,给大理寺定了十二字标准,即:

大理之职,人命所悬,当须妙选。

太宗指示魏征等人,加紧对《唐律》的研究、修订和补充,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以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和社会的安定。

一个开明有为的君主,总是注意文学的作用。这天一上朝,太宗就对百官说:&ldo;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先前秦府文学馆的十八学士多数人已调任要职。朕想重整文学馆,众卿以为如何?&rdo;

群臣一听,纷纷表示赞同。房玄龄拱手道:

&ldo;文学馆过去是秦王府属机构,如今是国家机关,应该变变名称才是。&rdo;

&ldo;是啊,朕也有如此考虑。&rdo;太宗想了一下说,&ldo;叫弘文馆吧。馆址就设在弘文殿左边,这样朕可以随时跟学子们讲文论道。&rdo;在谈到弘文馆的职责时,杜如晦说:

&ldo;弘文馆都是精选的天下文学之士,除了典籍校理,文史撰著,教授生徒之外,还可商榷政事,参与设定礼仪、律令和朝廷制度等等……&rdo;

太宗听了非常高兴,说:&ldo;可以常与朕探讨古今,道前王成败的缘由。&rdo;

封德彝望了望同僚,嘴里喷喷着,微微摇了摇头说:

&ldo;只是这文学之士难找啊,知道的几个人也都有职务在身,哪有功夫坐以说文论道。&rdo;

太宗见封德彝在那瞎咕哝,点他的名问道:&ldo;朕曾令你举荐贤才,久无所举,什么原因?&rdo;封德彝端了端袖子说:

&ldo;这事臣一直忙着,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臣总不能拿一些平庸之人来塞责。&rdo;

&ldo;照你这样说,朕于今治世,只能借才于异代了?&rdo;太宗生气地问。封德彝嘴唇动了动,但终是没能反嘴,太宗教训他道:

&ldo;当今之世,奇才必有,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rdo;&ldo;是啊,&rdo;萧瑀在一旁附和道,&ldo;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哪能说天下没有能人呢?&rdo;太宗瞪了封德彝一眼,似有走马换将之意,但他压了压火气,平静地问百官:&ldo;朕料众卿心中必有贤才,可举荐出来,说于朕听听以便下一步为弘文馆精选文士。&rdo;

不能说出几个能人来,还算国之大臣吗?百官们马上开动脑筋,搜肠乱肚,欲举出几个文士在太宗跟前显显。长孙无忌脑子转得快,抢先说道:

&ldo;著作郎虞世南,乃饱学之士,先前就做过文学馆学士,而今弘文馆也必须有他,臣荐虞世南以本官兼任弘文馆学士。&rdo;太宗点点头,说:&ldo;世南有五绝:德行、博学、文辞、书翰、忠直,乃当今文坛之领袖,弘文馆不能没有他。&rdo;

&ldo;褚亮、姚思廉也是弘文馆学士的当然之选!&rdo;房玄龄伸出手掌,指点着说道,&ldo;褚亮从小好学,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和姚思廉一样,也担任过文学馆学士,此二人亦是馆学之士,名满天下……&rdo;太宗挥挥手,打断房玄龄的话,说道:

&ldo;虞世南、褚亮、姚思廉,包括蔡允恭,这些人朕心里都有数,都可以以本官兼任弘文馆学士。朕的意思,众卿能不能举荐一些新的人才。&rdo;

百官你望我,我望你,心里各打小九九。杜如晦稳步出列,奏道:&ldo;臣举荐欧阳询为弘文馆学士。&rdo;太宗一听,哈哈大笑:&ldo;此人相貌十分丑陋啊!&rdo;杜如晦正色道:&ldo;此人虽貌丑,然却聪明绝顶,读书时数行俱下,其书法更是一绝,辽东多次派使者专程求字,太上皇曾赞曰:&lso;未料询之书法,传到域外,他们观其笔迹,还以为询是长材长大之人呢。&rso;&rdo;

杜如晦说完,群臣也都善意地笑了,太宗拍板道:&ldo;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欧阳询为弘文馆学士当之无愧。&rdo;大家七嘴八舌,又举荐了一些人,太宗命一一记录在案,逐一选拔任用。

◎人君兼听广纳

确定了弘文馆学士的人选后,早朝上,太宗还根据国子祭酒的提请,下诏颁布了大唐朝的教育制度,主要内容如下‐‐

国子监为国家最高学府,掌管国家儒学训导,长官为国子监酒,以下分别设有司业二人,从四品下;丞一人;从六品下;主簿一人,从七品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以及府七人、史十三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

国子监下设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教授的经书主要有《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等。规定每年春分、秋分的时候,由祭酒担任初献,司业担任亚献,用太牢祭,乐用登歌轩悬,祭奠孔子。

国子学设博士二人,正五品上;助教二人,从六品上;以及典学四人,掌固四人。典学负责抄录课业,庙干掌管清扫学庙。国子学学生一般为三百人。其学生主要是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和国公的子孙、二品以上文武官员的曾孙。学生入学时,设束帛一篚、酒一壶、修一案(干肉一木盘)。学生通晓两经以上可以上报国子监,请求毕业为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