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南怀瑾学佛的目的 > 第39章(第1页)

第39章(第1页)

关于这个&ldo;思&rdo;的作用,给大家举个例子,好比说有人修密宗的观想法门,希望观想到菩萨的相,这是想的作用,也有寻求的作用。有人&ldo;寻&rdo;不到佛菩萨的相,&ldo;老师啊,我那个佛像,怎么观想都观想不起来!&rdo;我就告诉他,你放松一点嘛,不要想嘛,用思的作用轻轻带一下就好了!

&ldo;分别粗相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粗相。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rdo;好比说我要买一个桌子、花瓶,或者一件衣服,我就要上街去,这里看看,那里瞧瞧,要去寻找,这就叫作分别粗相。再比如说,你打坐屁股痛,有苦触,或者,你打坐很舒服,不肯下座,这中间你也在寻找。苦的时候,你要找乐,乐多了,你觉得没有味道,你又要去找苦。寻找到了,你就很高兴,找不到,你会有失望之感。

我们打坐想得定,那也是在寻找。许多人功夫做了几十年,定境都没有见过,所以说凡夫都在&ldo;有寻有伺有&rdo;。修行、打坐,修止观,要修到心理上无寻了才对,等到了&ldo;伺&rdo;的境界,就又进一步了。如果达到&ldo;无寻无伺&rdo;,自心清净,定境就出现了,那才是功夫。

&ldo;寻&rdo;与&ldo;伺&rdo;的差别很微妙,比如说打猎、猎狗到处寻找目标就叫&ldo;寻&rdo;,如果猎狗蹲在那里,等待猎物出现,就叫&ldo;伺&rdo;。再好比说我们投资作生意,有时候到处找项目,找投资机会,结果费了半天劲,什么收获都没有,这是&ldo;寻&rdo;。可是等到运气来的时候,那个发财的机会会跑到你面前来,那是&ldo;伺&rdo;。&ldo;寻&rdo;与&ldo;伺&rdo;是两种心理状态,用在做功夫上很细致的。

&ldo;云何伺。谓思慧差别。意言伺察。令心细相分别为性。细相者。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成等差别之义。&rdo;

他这里翻译解释得不是很好,我们前面讲寻的时候其实已经讲到伺了。如果用中国禅宗的手法,那解释得就很文学化,很妙了。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

一只兔子横躺在大路上,那苍鹰在空中已看得清清楚楚,从空中冲下来把它活活叼走了。可怜的猎狗闻到兔子的味道,还有那里寻呢,哪知道天上苍鹰早已把兔子叼走了。猎狗就是那个寻的境界。这是禅宗祖师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一般人用功、参话头,不过是像猎狗一样在&ldo;寻&rdo;找一个境界。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讲&ldo;伺&rdo;的道理,有个徒弟看见师父在研究佛经,这位徒弟已经悟道了,就在外面吟了一首诗,讲那个苍蝇好笨,&ldo;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rdo;,都一百岁了,还在窗户纸上钻,哪有出头的日子呢?师父听到这个,马上放下书本,对徒弟说:&ldo;你一定悟道了,以前你叫我师父,现在我叫你师父。&rdo;经过这位徒弟的指导,这位师父也得道了。后来有人作了一首诗:

蝇乃寻光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难,

忽然撞著一时路,始信平生被眼瞒。

苍蝇喜欢寻找亮光,所以在纸窗上钻来钻去,但无论如何也无法透过纸窗,飞出窗外。忽然撞到进来时的那个洞,才知道自己是被自己的眼睛骗了,原来那个洞就在这里,这就是&ldo;伺&rdo;的境界。所以中国禅宗是很文学化的,用文学的语言表示出来,寻与伺境界的不同就很清楚了。

&ldo;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rdo;

&ldo;心不相应行&rdo;在唯识中叫做&ldo;心不相应行法&rdo;。这里的&ldo;心&rdo;就是意识心,所谓心不相应行,是指那些无法与我们的意识心配合的东西,一共有二十四种。&ldo;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rdo;,我们的大脑、心脏是色法,为四大所造,这二十四种东西是依我们现有生命的想而假立的,不是真的。&ldo;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rdo;,这二十四种与我们的心可以说不同(异),也可以说是一体的(不异),但不是我们的意识心可以转动或影响的,除非我们成了佛,达到心能转物的境界。这二十四种下面都有解释。

&ldo;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rdo;像无想定、灭尽定等都和我们的意识心不相应,跟我们的意识心绝对是两个世界,你无法用意识心去转动它。还有,我们也无法转动时间和&ldo;势&rdo;,这一点这里没有提到。所谓&ldo;势&rdo;,就是一股挡不住的力量,好比说台风,大风来的时候,你完全无法挡住,等它过去,就什么都没有了。

禅宗的方法与这些研究教理不同,古代许多禅师都穿得破破烂烂的,也不洗脸,不像那些大法师们,穿得整整齐齐,架子摆得很大。有这么一位禅师,坐在路边的茶馆里喝茶,当时茶馆里还有一位大法师,派头十足,旁边坐著许多皈依弟子,对这位穷兮兮的和尚不大理会。这位禅师要整整他们,就跑到他们面前说:&ldo;法师啊,嘿,看你这个样子,佛法一定很高明啊。那你们都讲些什么法呢?&rdo;&ldo;嗯,我研究的是法相唯识学。&rdo;禅师说:&ldo;哇!了不起,那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唯识学讲百法,那么,昨天下雨今天晴是那一法?&rdo;这一下那位法师就愣住了,晓得碰到高手禅师了,&ldo;哎呀,老禅师,请指教!&rdo;禅师回答:&ldo;那是二六时中,心不相应行法。&rdo;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天气随时都在变化,但你的意识心无法把晴天变成下雨,也无法把下雨变成晴天,所以那是心不相应行法。

行蕴讲到这里,算是简单的概括了一遍。真要细讲,内容还很多。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採集诸行种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迴还故。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癡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

&ldo;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rdo;

什么是识蕴呢?就是说对于外界一切的缘,心中明明白白,很明了。识的作用也叫做心,它能把外在的境界收拢来,好比说,我们小学、中学所学的中文、外文现在还都能记得,就是这个心、识蕴的作用。

&ldo;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採集诸行种子故。&rdo;

识蕴也叫做&ldo;意&rdo;。注意,这里的心是总体的心,中间的作用叫做&ldo;意&rdo;,因为这个识包含在意内,&ldo;意所摄故&rdo;。我常常拿大海水作比方,那个大的波浪就好比说心所起的作用,叫第七识(末那识),大浪上面的波纹变化就好比是意(第六意识),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蕴就好比是大浪上面的浪花,很细,叫做识。所以,这个识蕴包含在&ldo;意&rdo;里面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