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光大&rdo;也与水的迫切渴求有关。
让我们把视线从后古典期转向在它之前更为重要的年代。在那个玛雅文明的黄金岁月(古
典期,公元3世纪至9世纪),玛雅先民生活的环境又是另一种面貌。那里不愁旱,只怕涝。
在这片低地种植玉米,玛雅人要解决排涝问题。当然,他们可以选择山坡开垦梯田,以
保证主食玉米这种旱地作物所要求的土壤条件。他们确实这样做了,直到今天在玛雅地区仍
能见到,但这种山坡地都不大。根据学者们研究,该地区地力不足,一块土地种植几年就必
须休耕废弃。这样一来,人们所需的耕地总量就要乘上好几倍,以供休耕轮作。
要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这种办法肯定捉襟见肘。而玛雅文明如此辉煌,特别是遗存的
如此众多的大型石建筑,必然要有成比例的人口数量才能自圆其说。古典期玛雅人口,大约
达到二三百万。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正显出文化创造的智慧。
1980年6月2日,美国卫星探测系统透过茂密的丛林发现了纵横交错,规模宏大的
沟渠网络。这不是幻觉!为了证实图片上的&ldo;网络&rdo;,一批大学教师亲往考察。他们或步行
或乘独木舟,进入现今的危地马拉国和伯利兹(英属洪都拉斯)境内的低地热带雨林。他们
亲眼目睹了奇观,原来这&ldo;网络&rdo;是玛雅先民的排水沟渠网,它们平均宽度1至3米,深半
米。沟渠是用石锄刨挖而成,用于排水,这显然是玛雅人对付沼泽地的淹涝,开辟旱地的对
策。经科学方法测算,证明这些沟渠确系玛雅古典时期所为。这也就解了公元3世纪至9世
纪玛雅人在这片低地的生计问题。
现存遗址中有一种人称&ldo;高地&rdo;的花畦,它就是玛雅人针对大雨淹涝而开辟的;无
论雨水是否过多,它都可照样耕种玉米。玛雅人的邻居阿兹台克人,在文化上是玛雅人的模
仿者。他们一种叫作&ldo;水中田畦&rdo;(chapas)的人工地块,制作方法是先用树枝芦苇编成
排筏,用淤泥并掺上其他泥土,敷在筏上。然后种植菜蔬花卉。排筏放弯水域中,通常若干
排筏相连,用木桩插入水底来固定。再有填湖泊水洼修造的小块土地也叫&ldo;水中田畦&rdo;阿兹
台克人的这些做法,是否也有玛雅人的渊源呢?
无论怎样说,自然环境迫使玛雅先民采取了一些文化的策略。倘若没有进行大规模关乎
生计的工程(排涝渠网系统)的客观需要,那么恐怕也不会有玛雅社会组织体系的进步。由
这种集体劳动的组织管理中积累的经验,促成了玛雅古代社会进行宏大的文明创造的气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