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要开海一事朝中的百官基本上都听到了消息,很多官员也是等待着太子爷什么时候颁布出来,到时定要好好抵制一番。
只不过这些官员没有等到太子爷颁布开海的政策,倒是朝廷又颁布新的政策了,一时之间引起了巨大的谩骂之声。
这些谩骂之声几乎都是官员所出。
原因便是所有七品及以上的官员全部纳入吏部的管辖。
虽然之前也是属于吏部的管辖,但是这次不一样的是不管是考核还是升降皆是由吏部为主导,不再是以往上级向朝廷报备同意即可。
更重要的是朝廷在大明周报上公开了官员考核新的制度,其中规定官员任免程序,所有七品官员任免皆要经过吏部提名、确定人选、向百姓公示等等·。
还公布了官员考核包含百姓评价指标、考察也不是往前一样的模式,考察换成了都察,还要定期的参加朝廷组织的集中培训。
不合格者还会有相应的惩处。
由都察院在各地成立相应的机构,对地方上的所有官员进行督察,任何人都可以向都察院举报官员的违法信息,若查实后都察院可以直接拿下,不用向朝廷请示。
地方上的官员不得干涉吏部和都察院行事,皆是由朝廷直接管辖。
可以说这官员考核新的制度处处都是为了限制官员的权力,不再让官员随意的欺凌百姓,毕竟万一百姓给你个极坏的评价、甚至是举报,那可就坏事了。
最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官员没有实绩,百姓评价不好之人,任职结束后降两级留用察看。
这官员考核新政详细规定了官员的奖励惩处,官员的选拨任用流程以及关于权力运行的框架,可以说是比之前更为完备。
朝廷自公布官员考核新制后,地方上的官员顿时炸了起来。
往日许多官员高高在上,习惯了在地方上做土皇帝,时不时收受贿赂,此时却是朝廷不许了。
还要在两京十四省设置吏部和都察院的派驻机构,负责官员的任用和都察,这是悬在所有人头上的利剑,谁敢无视?
第一时间朝廷就收到了许多地方官员的折子,皆是陈述地方治理之难,实行官员管理新制如何之难,如何让各地官员寒心之类的,
不过对于这些折子朱高炽没有亲自批复,只让内阁几人代批“不想做可以不做。”
大明从来不缺官员,只是缺乏好官员罢了。
只要自己放开国考录取标准,纷纷间就会有许多新的官员出现。
既然这些欺压乡里的官员不做事,那还不如朝廷新招聘一些官员简单培训后上岗,多为百姓做一些实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各地官员看着进谏无用,抵制之声也是越来越强烈,俨然有了倒逼朝廷之势。
其中尤以河南和山东两个承宣布政使司抵制之声最为强烈,反倒是朱高炽心中预料抵制最强烈的江南之地声音最小。
江南向来是商贸发达之地,官员的思想也是在大明之中最为安逸和腐败,这次没有预料之中的情况发生。
其实原本江南之地的官员也是打算起来抵制的,不过经过此前朱高炽处理了一波浙江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等一波官员,朝廷派遣了一些清廉官员进行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