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过岑参,又问了几个都水郎一些有关叛军的问题,罗一陷入了沉默之中。
崔乾佑肯定比孙孝哲要聪明,但凭三万人马就能对长安城偷袭得手,这是有些让人难以相信。
而且崔乾佑出击的时机,离着孙孝哲兵败的时间实在太短,恐怕洛阳的安禄山都未必接到兵败的消息。
通过这两方面可以断定,崔乾佑一定是得了几家的联手助力才得以取胜。
而能够在河北,河东,关中,三地同时发力,可见五姓七望的能量有多大。
而且随着几大顶级门阀的入场,叛军将更难对付,也意味着接下来的战事会越来越惨烈。
一旦进入将军持久的对垒,不管是叛军还是唐庭,为了征兵与征粮手段都不会再那么柔和,百姓们恐怕不会再如这次一样幸运。
另外,崔乾佑如果不是表面上的三万人马,那么李亨那边的情况就并不算乐观。
十万大军看似很多,但攻打有所准备的长安城,未必就有多大优势。
投降的那将近七万降兵,在李亨那也会变成烫手的山芋。
首先肯定是不敢用这些降兵与崔乾佑对阵,其次陇右甚至是河西,离关中又太近,也不敢将其安置在这两地。
送往安西与北庭,若是长安还未丢时,还有可行性。
但长安一丢,从淮南运过来的米粮又要多绕路才能进入关中,加之李亨手里的兵马又骤然增加。
米粮无法支撑远去安西与北庭,最终这些河北的降兵,很有可能下场不太妙。
如果李亨脑子一热,真选择了最省事的处置方式。
不但让人心疼这些精锐,今后河北叛军绝对不会再有一个降兵。
一旦真打出仇恨与火气,就算是他再怎么吆喝,再怎么震慑都无济于事。
他如果率军只顾向外开拓,不管这些糟心事,大唐一定会打得七零八碎。
不仅与他的初衷不符,没有大唐人口作为支撑,打下的疆域再大也是无根之木。
最终或许还赶不上蒙古诸部大杀四方后维持统治的时间久。
再算上一些杂七杂八的缘由,想要向外走得稳当一些,内乱必须要平息掉,根本不能像之前的盘算那样,不管不顾的只往外走。
但问题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李亨又使了不少手段,不想让他下场搅和进来。
而且大唐虽然够大,但总的产出就那么多,两边打到现在账面上应该其实都不太富裕。
就算率全军过去平叛,也得不到太多的好处,甚至是得不偿失。
而他对部族军的负债不能尽快堵上些口子,下边的部族军倒不至于反叛,毕竟他们的族人都有大片土地与草场可分。
但对于接下来的向外开拓,绝对会缺少动力。
除非是对百姓动手,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辽东依旧跟个战争狂人一样,继续保持多线作战。
而这样一来,辽东的风险不但大大增加,更是又如之前一样憋屈,特么的变相给老李家卖命,还得不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