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胡宗宪上疏朝廷,请求将正直及其同党叶宗满等明正典刑。兵部会同三法司议复:&ldo;王直背华勾夷,罪孽深重,着就彼处决枭示。叶宗满、王汝贤既称归顺报效,饶死,发边卫永远充军。&rdo;十二月二十五日,王直在杭州官巷口被斩首示众。临刑前,王直叹息道:想不到死在这里,死我一人,恐怕苦了两浙百姓。
王直的死,并没有使&ldo;倭患&rdo;消停,恰恰相反,激起他的部下极大的怨恨,疯狂的报复,&ldo;倭患&rdo;愈演愈烈。王直是为了求得海上走私贸易合法化而投降的,他的死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愈来愈尖锐了。
在此之前,对&ldo;倭寇&rdo;素有研究的唐枢在给胡宗宪的信中,分析了中外贸易的大势以及&ldo;倭患&rdo;的根源。他指出:第一,中国与外国的贸易难以禁绝,海禁只能禁止中国百姓&ldo;中国与夷,各擅生产,故贸易难绝。利之所在,人必趋之……下海之禁,止以自治吾民,恐其远出以生衅端&rdo;。第二,嘉靖年间的&ldo;倭患&rdo;起源于海禁政策之不合时宜‐‐&ldo;嘉靖六七年后,守臣奉公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嘉靖二十年后,海禁愈严,贼夥愈盛。许栋、李光头辈然后声势蔓延,祸与岁积。今日之事,造端命意,实系于此&rdo;。第三,所谓倭寇,其实是中国百姓‐‐&ldo;使有力者既已从商而无异心,则琐琐之辈自能各安本业,而无效尤,以为适从。故各年寇情历历可指:壬子(嘉靖三十一年)之寇,海商之为寇也;癸丑(嘉靖三十二年)之寇,各业益之而为寇也;甲寅(嘉靖三十三年)之寇,沙上黠夫、云间(松江)之良户复益而为寇也:乙卯(嘉靖二十四年)之寇,则重有异方之集矣&rdo;。唐枢作为亲历者对&ldo;倭寇&rdo;的分析洞若观火,道出了事实的真相。
无独有偶,其后谢杰在《虔台倭纂》一书中对&ldo;倭寇&rdo;的分析,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也指出:&ldo;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也&rdo;;&ldo;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rdo;;导致倭患的原因,&ldo;由海商之事观之,若病于海禁之过严&rdo;。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因此海禁一日不解除,祸患始终存在。王直死后,徽商在海上依然相当活跃,后继者有徐惟学、徐海,都被当局看作&ldo;倭寇&rdo;。而日本的平户港一直是明末清初中日民间贸易的重要据点。真正解决&ldo;倭患&rdo;的关键之举,并非戚继光、俞大猷的&ldo;平倭&rdo;战争,而是朝廷的政策转换。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及其辅政人臣实行比较开放灵活的政策,取消海禁,准许人民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所谓&ldo;倭患&rdo;也就烟消云散了。王直当年的建议,以这样一种曲折的方式获得实现,未免令人感慨之至。
弹劾严嵩的形形色色
严嵩何许人也?明朝嘉靖年间政坛上权势显赫、作恶多端的大奸臣,人所共知。一般百姓对他的了解,并不是从《明史&iddot;奸臣传》,而是从小说和戏曲中得来的。从他在世时起,抨击他的作品就不绝于世,《宝剑记》、《鸣凤记》、《金瓶梅》、《喻世明言》、《一捧雪》,直至《盘夫索夫》之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权奸形象。
然而在他得势的时候,要把这个政坛炙手可热的大人物扳倒,却并非易事。道理很简单,有皇帝为他撑腰。
出生于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的严嵩,自从进士及第以后,一直官运亨通,从翰林院、国子监这些清闲职务做起,逐渐爬上礼部尚书的台阶,进而成为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在嘉靖二十一年到四十一年(1542~1562年),专擅朝政达二十年之久。当时的皇帝明世宗刚愎自用、猜忌多疑,&rso;而又笃信道教,在宫中清虚学道,潜心修炼,根本无心治理朝政。正如海瑞在《治安疏》中对皇帝的批评:&ldo;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rdo;,&ldo;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rdo;。这样的皇帝当然需要一个能够投其所好的、让他放心的内阁首辅,来摆平朝廷政事。
严嵩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与皇帝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和谐,马屁工夫十分了得。为了迎合皇帝学道潜修,经常代皇帝起草一些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ldo;青词贺表&rdo;。以他的进士出身以及在翰林院的磨练,所写的&ldo;青词&rdo;自然非等闲之辈所可望其项背,深得皇帝欢心。严嵩也因此而博得&ldo;青词宰相&rdo;的美名。
严嵩的投其所好当然决不仅止于此,而是全方位的。有人说得好:皇帝刚烈,严嵩柔媚;皇帝骄横,严嵩恭谨;皇帝英察,严嵩朴诚;皇帝独断,严嵩孤立,因此君相之间&ldo;如鱼得水&rdo;。皇帝把严嵩视为心腹,威权震慑;严嵩把皇帝当作护身符,权势显赫。严嵩大权在握,擅权乱政、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无所不为。他的儿子严世蕃代行父权,俨然一个&ldo;小丞相&rdo;。严氏父子把持朝廷,政坛一派乌烟瘴气。
一些刚直不阿的官员,秉承儒家伦理道德准则,不畏权势,前仆后继,上疏弹劾严氏父子。几乎没有一个能够逃脱严嵩之手,不是充军,便是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