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林一带头,其他将领也跟着热烈鼓掌(b有篇花絮说,戈林跳上桌子,
像野蛮人一样,趾高气扬地手舞足蹈。这若属实,可称洋相十足了。但这不
太可信)。&ldo;我的元首&rdo;,戈林元帅说,&ldo;部队会尽其责任的。&rdo;掌虽然鼓了,
但戈林和其余将领都一致反战,因为大家都相信,德国还未作好发动战争的
准备。弹药只够6个星期之用,钢铁、石油和其它重要物资也奇缺。
与其将领一样,希特勒对此也是了如指掌的,但他考虑的是一种不同
的战争:闪电战,即用足以保证迅速取胜的兵力和战斗强度,全面发动突然
袭击。这既是战略概念也是战术概念。他曾发誓,永远不让长期战争带来的
苦难重新在德意志的国土上出现。对部队,他只在广度上而不是在深度上进
行武装,其原因也就在于此。常备武器的生产率较高,不为长期战争组织大
规模的生产能力,德国经济的这种组织方法,是希特勒有意这样搞的。他的
目标在于迅速地生产武器,而不是增加兵工厂,或改组兵工厂的结构。
一系列的闪电战‐‐靠短期的生产爆发力维持‐‐将使希特勒看来好
像很强大。他避免为常规战争进行大规模生产,因为这意味着经济毁灭。他
的哲学是穷汉的哲学,只有靠胆识才能成功。用战争冒险的办法,他已取得
了一系列廉价的胜利,而这个战争冒险正是他的较富裕的敌人几乎不惜一切
代价要避免的。
闪电战不但与其赌徒的天性吻合,而且也与其独裁者的地位相适应。
一个民主国家是经受不起这种经济突发力的,例如,在集中生产坦克后,立
即又转向民用生产。可能会伤害一个民主国家的东西却不适用于一个具有奇
特的经济弱点和力量的国家。
希特勒的闪电战,使其将领也目瞪口呆,因为他们的理论仍源于过去。
他们不像希特勒那样明白,论战斗,德国的准备要远较英法之准备为好。这
是一场赌博,但他估计到,他能迅速取胜于波兰,永远无需与英法两国交手。
奇特之处就在于,他们会觉得报复是徒劳无益的。他必须用某种方法将西方
中和‐‐或恫吓、或动武‐‐以便到1943年时,他能实现自己的真正目
标即征服苏俄。阿道夫&iddot;希特勒张开大眼,准备迎接命运。
8月22日上午听过希特勒讲解入侵蓝图的军人,未提过片言只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