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的路上,小云说:“昨天晚上我跟爸说了,让他和妈以后就住跟咱们住在一起,爸的意思是听妈的,你说妈同意住在咱们这吗?”
韩雪峰说:“这个说不好,按她的性格,我看够呛。”
小云说:“我看妈的身体恢复得倒是挺快,他们老两口互相照顾,回去也能单独生活。只不过是现在已经冬天了,都进入了烤火期,我的意思是在这住到春天,如果他们实在想回去再回去种个园子,养个鸡呀啥的也行。”
“那咱们就尽量的挽留,不过也别强求。”
小云被菜勒的手有点疼,顺势放在路边说:“咱们在这歇会儿。”
韩雪峰也把东西放下,给小云讲起了一个发生在他们村的故事。
韩雪峰小的时候,他们家后院住着二爷爷一家。
从韩雪峰记事的时候起,二爷爷就成天和一辆独轮手推车相伴,无论赶集上店,下地开荒都推着它。
等他上年纪的时候,韩雪峰估计得有八十多岁了,老人家走路都有点不稳了,可是还是推着独轮车下地干活。
独轮车的车轮和两只脚正好形成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车轮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所以他就还是每天推着那辆车出去,天天回来拾一大捆草。
二爷爷的儿子,也就是韩雪峰的叔伯大爷,看到他老父亲都这个年纪了,还天天去干活,一个是心疼,第二也怕村里人说他不孝顺,就不让二爷爷去,让他在家享清福。
说了很多次,二爷爷就是不听,无论谁说都不搭理,推起小车就走。
有一天,村里在供销社上班的张福民晚上下班回来走在马路上,老远就看见前面有一个草垛在马路中央,一会向南,一会向北,飘过来,飘过去,张福民吓坏了,以为遇到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这时候天都快黑了,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可是他骑着自行车,走不了小道,就只有能走这条路,没办法他就壮着胆子往前走。
离得近了点,张福民发现草垛后面还跟着一个人,再定睛一看,那个人的两只手往前伸着,一直不放下来,再近点,他总算看出来了——是一个人推着一手推车草在路上走。
草垛的老高,超过了人的视线,推车人在后边推着,他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所以才一会儿飘向南,一会儿飘向北,张福民吓得一身冷汗早就出透了,也看清了推车的是二爷爷。
他到跟前,下了自行车,叫了声二叔,对方头都没回,又叫了一声,二爷爷才扭过脸来,睁开眼睛看了看张福民,说:“啊,到家了?”
原来他还睡着了。
张福民一看这儿离家还有好几里地呢,这老爷子一边睡觉一边推着个车,马上天都黑了,万一来个车看不好不就把他给撞了吗?
于是张福民就想帮着老爷子把这车草弄回去。
可是二爷爷不仅不会骑,还不会推自行车。幸亏张福民的自行车后座上绑着一条绳子,他就把自行车靠着草搭在两个车辕根儿上,然后用绳子绑牢固,再把独轮车倒过来,车辕朝前拉着往前走,可是这车的结构设计的就是推的往前走的,拉着时车辕太高后边车头擦底,走不了。
张福民法儿也多,他搓了一根长草绳,分别拴在车辕头上,把绳套挂在脖子里,这样靠脖子掌握方向,放低两个手用胳膊带着绳子拉着车能往前走。
本想让二爷爷坐到车顶上他拉着,可是上面太高,又怕把二爷爷睡着了掉下来;让他跟着走吧,他又走不稳,往前栽,没办法张福民让他在后面推车,借着草车的支撑,老爷子倒是能往前走,这样他使点劲儿,也能解决张福民使不上劲儿的问题。
俩人连折腾带走,直到半夜才在村口遇到两家出来找的人。
张福民把车和老爷子送回家,跟一起回来的大爷说,大哥你可别让二叔再去了,他推着车睡觉,太危险了。
这一次大爷终于下了决心,当天晚上就把二爷爷的小独轮车给藏了起来。
第二天,二爷爷起早去找小推车,准备出发,结果房前、房后、仓房、屋里哪儿都找了,就是找不到。
那么大年纪一个老爷子,竟然哭着和大爷说,他的小手推车丢了,大爷、大妈他们就安慰他,说丢了就丢了吧,反正岁数也大了,丢了干脆就别再下地了。谁也没告诉他真相,那一天二爷爷没出屋,坐在炕上郁郁寡欢。
第二天早上二爷爷没开门,到吃饭的时候还不出来,大爷以为他车找不到了闹气呢,就进去叫二爷爷吃饭,结果发现他死在了屋里。
小云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事?”
韩雪峰说:“是真的,那时候我都十来岁了,早就记事了。”
“都说人想人想不死,怎么想个小手推车就死了呢?”小云还是理解不了。
韩雪峰凭自己的理解说:“这老人可能有一种执念,几十年来那个小手推车已经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老伙计丢了,他一伤心,心里郁闷,可能就突发个脑溢血、心脏病什么的,半夜身边也没有别人,就死了。”
“太遗憾了!”小云觉得这个二爷爷死的有点可惜。
“主要是二爷爷是因为小手推车伤心死的,一家人都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大爷一直很内疚,他说早知道这样,我可不把他的手推车藏起来。三天上坟烧纸的时候,大爷就把小推车也给二爷爷烧了。直到大爷去世,这件事他也没有释怀。”
“所以,”小云明白了韩雪峰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了,“你的意思是说,如果爸妈他们执意要回老家去住,就让他们去,是吧?”
“嗯,我就是这个意思。”韩雪峰说:“人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顺应自己的心,咱们不要强求他们,下午吃完饭咱们再和他们商量商量,如果他们愿意回去,那就送他们回去,他们什么时候愿意来了,再把他们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