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是个例外,他不仅37岁即获得大学士这一荣誉职位,而且不脱离实权,仍直接掌管六部中吏部、户部、工部等的实权。如所兼任工部事务是主持工程的最有油水的部门;吏部尚书是负责官吏的遴选和考核,是天官;户部则负责国家的财政大权……可以说,和珅几乎控制了大清国所有的要害部门。
在乾隆眼里,和珅的才能还没有完全发挥,他让和珅开始主持军机处的大权。军机处是清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经办重大政务的中枢。军机大臣的权势之显赫,那是朝野闻名的。就连军机大臣下面的一些草拟文稿的助理人员,即军机章京,因接近国家机要,平时也狐假虎威,颇有权势,俗称&ldo;小军机&rdo;。
&ldo;小军机&rdo;在清代社会上名声很大。每当皇帝下谕旨,都要由军机大臣交给军机章京草拟稿,然后呈皇帝阅览批准后颁发执行。《檐曝杂记》中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ldo;军机大臣早晨入内面奉谕旨,等到退下来,已是辰牌时分了。回到军机处后,叫军机章京进来,告诉他今天有几道什么上谕。军机大臣一面说,军机章京一面用手折一一记下;然后回到自己办公的房子里,分派拟稿:某某拟哪一道,某某拟哪一道。一霎时笔如风雨。军机章京看过了,又斟酌几个字,然后给军机大臣看。军机大臣认可后,就由太监呈送皇上,皇上阅览批准后,这才颁行天下。&rdo;
军机章京官级不大,属于助理人员,但因其身处政权中枢,经手的都是上谕、奏折等国家机要文书,因此,官场中的人都认为他们是颇有权势的人物。许多官员都通过他们打探官场最新消息,以期获得他们的关照。尤其是一些想向上爬的地方官吏,虽然没办法接近军机大臣、各部尚书或侍郎等朝廷大员,但是经常以巨资珍宝买通官级稍微低一些的军机章京作为自己的内线,把握朝廷的动向。所以军机章京在官场上影响很大。
军机章京一般都是文思敏捷,&ldo;下笔千言,倚马可待&rdo;的饱学之士。但也难免有文采一般、庸俗不堪者,这样的人只好多干些粘贴文稿、折子的杂活儿。这种军机章京被世人讥为&ldo;面糊章京&rdo;。《负曝闲谈》中提到他们何以被称为&ldo;面糊章京&rdo;:达拉密章京对于那些无法执笔的章京了然于胸,于是有些事情就不去惊动他,到了忙的时候,把批好的折子,什么&ldo;知道了&rdo;&ldo;该部议奏&rdo;等,都一条一条的夹在折子里面,叫他用浆糊一条一条地粘上去,这就是他们的工作,所以叫&ldo;面糊章经&rdo;。
任何职务只要能跟皇帝沾上边儿,就有升迁的机会。军机章京拟的文稿如果经常受到皇帝赏识,拟稿者一时间就会声名鹊起,甚至破格升官。反之,如果拟的稿总是不尽如人意,没有亮点,就可能十天半月都不被委派一事,只是按时上下班而已。前者被称为&ldo;红章京&rdo;,意为受到皇帝的重视,鸿运当头;后者被称为&ldo;黑章京&rdo;,意为被冷落、触了霉头。有人甚至为&ldo;红章京&rdo;作诗道:&ldo;流水是车龙是马,主人如虎仆如狐。昂然直到军机处,笑问中堂到也无。&rdo;其中的中堂指大学士,可见&ldo;红章京&rdo;当时的权势之盛。相反,&ldo;黑章京&rdo;就没有那么风光了:&ldo;篾篓作车驴作马,主人如鼠仆如猪。悄然溜到军机处,低问中堂到也无。&rdo;更有好事者将后二句改作&ldo;五更踱到军机处,不识今朝有事无。&rdo;将&ldo;黑章京&rdo;低三下四、无事可做的倒霉模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无论&ldo;红章京&rdo;还是&ldo;黑章京&rdo;,都是清朝黑暗官场的一面镜子,让人不胜欷歔慨叹人生的际遇。
和珅刚入军机处时,并没有掌握实际大权,因为很多居功至伟的朝中老臣都排在他前面。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闰三月,福隆安去世,和珅在军机处的排名升至第三位,加上首席军机大臣阿桂一直奔波于外,次席梁国治又是汉人,无法掌握实权,这样一来,军机处的实际决策权就落到和珅手中。
乾隆五十年(1785年),朝鲜使臣在闻见别单中又说:&ldo;吏部尚书和珅,去年升为军机大臣,子尚皇女,女配皇孙,权势日隆。皇帝且遣内侍轮番其第,势焰熏天,摺绅趋附。惟阁老阿桂勋伐既盛,而清谨自持,为珅敬惮,朝野颇以倚赖云。&rdo;四月,朝鲜使臣在闻见别单中又说:&ldo;和珅宠遇愈隆,威势日加,今年又以军功进封一等男。&rdo;此时的和珅,可谓大权在握,如日中天,成了大清朝廷的实际控制者。
和珅权势越来越大的原因正是年老而又不肯放权的乾隆帝越来越&ldo;倦勤&rdo;,与先前那个年轻气盛、精力旺盛的乾隆不可同日而语。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朝鲜使臣就有描述晚年乾隆政风的变化的记载:&ldo;皇帝近年颇倦,为政多涉于柔巽,处事每患于优游;恩或多滥,罚必从轻;多滥故启幸进之门,罚轻故成冒犯之习。文武恬戏,法纲解弛,有识者颇以为忧。&rdo;
正是乾隆的越发&ldo;倦勤&rdo;,给和珅提供了把持朝政、巩固自己权势和地位的机会。到了乾隆末年,和珅实际上已经成了大清国的掌舵人。嘉庆二年(1792年)八月,阿桂去世,他真正成了朝廷的第一决策者,达到人生事业发展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