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除红巾军的威胁,元朝政府赶忙下令免除南人、北人的界限,改变一切歧视汉人的政策,利用仇视红巾军的汉族地主势力来镇压红巾军。他们还采用赏爵利诱的办法,赐给方国珍、张士诚龙衣、御酒和官号,使之与红巾军为敌,替元朝统治者卖力。反动势力的联合战线逐渐强大起来,与此同时,南方红巾军内部又因矛盾而互相仇杀,势力大大削弱,在此情况下,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主力逐渐开始处于不利的形势。
随着敌人的势力的逐渐强大,红巾军日益陷入元军包围之中,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汴梁城破,刘福通保护韩林儿突围出走,后被投降元朝的张士诚围攻,刘福通壮烈牺牲,中原地区的红巾军政权结束了,波澜壮阔的红巾军大起义至此也接近尾声。
正是在红巾军起义的辉煌战果的基础上,朱元璋的南方起义军才能够异军突起,迅速灭亡元朝政权,建立起新的汉族统一政权‐‐大明王朝。
靖难之变
朱元璋在位时,为了使朱氏王朝长治久安,决定分封诸王。他先后把众多儿子分封在全国各地。出于&ldo;西北边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悍外患&rdo;的考虑,在长城沿线分封9国,谓子塞王,如燕王棣、晋王纲、宁王权等,授以兵权,命他们镇守北方,抵御蒙古。另一部分则驻扎内地,负责监督地方官吏。诸王中,以燕王、宁王、晋王势力最大。他们拥有&ldo;清君侧&rdo;的权力,这种做法导致藩王权势过重,反而构成对皇位的威胁,埋下了隐患。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朱标嫡子朱允炆继为皇太孙。而朱元璋平时喜爱第四子朱棣,对于懦弱寡断的朱允炆,太祖忧虑他难以担负国家重任。一日,太祖有意考皇孙智力,出上联:&ldo;风吹马尾千条线&rdo;;朱允炆想了一下答:&ldo;雨打羊毛一片腥。&rdo;这看似对仗可以,却太平凡了,毫无远大抱负,太祖皇帝气得脸色大变。恰在此时,朱棣侍立身旁,随即对道:&ldo;日照龙鳞万点金&rdo;。这自然有气势,太祖无比欣慰。当然,燕王虎视眈眈,觊觎皇权威仪,早已垂涎三尺。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即帝位,史称明惠帝,年号建文。太祖尚未驾崩前,曾召大臣议立燕王为帝,但刘三吾等都反对,说:&ldo;孙承嫡统,古今通礼。若立燕王,那么燕王之兄秦王、晋王将如何处置?决不可违背祖规。&rdo;
因此,朱允炆当了皇帝后,首先感到几位边塞藩王因屡番建功,手里握有重兵,尤其是驻北京的燕王朱棣兵力雄厚,对皇位威胁最大,务必实行削藩减少实力。他命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等策划。齐、黄认为燕王蓄谋已久,觊觎皇位,仓猝削他,一时难图。不如先削其手足,再向燕王开刀。建文帝同意此举,先用一年剥夺了周、齐、湘、岷、代五个藩王的实权。削藩至燕王时,就引起内战。
第43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43)
一般说的&ldo;靖难、靖国&rdo;,都是指国家安危而发兵平乱。当建文帝向燕王开刀时,燕王却装疯到处逛荡,使惠帝造成错觉。后燕王府长史葛诚告密,张信因与燕王有旧交之情,冒死劝慰,燕王方出兵南下,以&ldo;清君侧&rdo;为名,直攻南京。建文帝派出耿炳文、盛庸等将军率军30万讨伐,亦连连被打败了。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四月,燕王朱棣的大军先后攻下盱眙、灵璧等地。他陈兵江北时,惠帝朱允炆派出朱棣的姐姐庆成郡主前往割地议和,燕王不予理睬。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四年的&ldo;靖难之役&rdo;,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尤为严重,史书上称&ldo;淮以北鞠为茂草&rdo;,当为真言。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成祖,名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子。明成祖的帝位是夺来的。明太祖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封为太子,第四子朱棣封为燕王。北方有蒙古贵族的重兵,不可掉以轻心。明太祖把这样的北方重镇,交给了只有11岁的朱棣,说明对他未来的期待。他20岁时,被派往藩地北平就职。他39岁时,明太祖病故,皇太孙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面对叔叔辈的诸多藩王,心存恐惧。他采取了削藩的措施。此时,朱棣的3个哥哥已相继去世,他成了长子。对这个侄子皇帝,他本有不臣之心,现在又要削藩,刀就要砍到脖子上,他便起兵造反了。经4年苦战,终于夺得了帝位。年号永乐。明成祖,又称永乐皇帝。
明成祖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迁都北京。即位之初,定鼎金陵。随着元朝残余势力退至漠北,长江岸边的金陵,就显得离重要的北部边陲,过于遥远。为此,1403年,礼部尚书建议,把北平改为北京,迁都北京。明成祖认为,天子居北,正是居重御轻,可以加强北部边防,就采纳了这个建议。但他深知,迁都是一件关乎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必须审慎行事。
他首先为北平正名,有意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下令改北平为北京,升为陪都,同时,改北平府为顺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