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安徽华山县住着一个四十多岁的女子,人称沈氏,是一个朴实的山村农妇,靠做针线活和给财主家洗衣为生。
沈氏的丈夫因下河救人意外身亡,留下几岁的儿子与她相依为命,沈氏的儿子叫高志升,高志升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母亲养活自己不容易,小小年纪就上山打柴补贴家用。
沈氏虽没有文化,但她也明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道理,因此她辛苦劳作,省吃俭用也要把儿子送到学堂读书。
高志升明白母亲挣的每一个铜板都是用血汗换来的,送他读书非常的不容易,他就起早贪黑发奋读书,想着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报答母亲。
高志升有一个叔叔叫高发财,高发财家良田百亩,牛马成群,是一个大财主,尽管他家生活富裕,吃喝不愁,但他的三个儿子都不争气,没有一个好好读书的,这让高发财很烦闷。
他一边对儿子们说道:“你们几个看看志升,家里那么穷,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读书,而你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不好好读书,几个没志气的东口,咋就不向人家志升学习呢?”
他大儿子说道:“爹,志升就是因为太穷才读书,他想靠读书吃饱穿暖,而我们什么都不缺,读书还有什么用处?”高发财听了儿子的话,气得拿起扫帚就打。
另一边高发财又对沈氏说道:“嫂子,如今哥哥不在了,你一个人带着孩子不容易,干嘛还让志升读书?让他到我家里帮工,每年挣的钱够你娘俩吃喝了,还能有结余,到时候再娶个媳妇过日子,儿孙满堂多好呀,我哥哥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
沈氏当然明白小叔子的心思,说道:“没事的,我苦点累点没啥,他愿意读书就让他读!”
可有时候就是天不如人愿,尽管高志升很努力,可两次参加童试都没有考中,这让他很是苦恼,觉得对不住母亲。
沈氏并没有责怪儿子,而是一如既往地鼓励他,鞭策他,说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金榜题名的。
高发财的几个儿子见高志升落榜就嘲笑他,说道:“我看你就不是读书的料,偏要读书,恐怕一辈子也是个穷书生啰!”
“要想功成名就可没有那么容易,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劝你早点回头是岸吧!”
“高志升,书呆子,都考试两次了,连个秀才都没考中,花钱读书还不如花钱娶个媳妇过日子呢,不过你家太穷,恐怕连媳妇也娶不到,你最好的选择就是来我家做工,至少可以让你吃饱穿暖……”
高志升面对堂哥堂弟们的嘲笑,表面上不以为然,心里却是波涛汹涌,久久无法平静,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的路,难道读书这条路真的走错了吗?他真的不是读书的料吗?
他三思之后对母亲说道:“娘,我已经十八岁了,是个男子汉了,以后我要撑起这个家,挣钱养活娘,让娘享福……”
还没有等他说完,沈氏就打断了他的话,说道:“你怎么挣钱?怎么让娘享福?要给人家做苦力吗?你那么辛苦地挣钱来养活娘,娘心里好受吗?哪里来的享福了?
你要想让我享福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读书,等你功成名就,我就可以母凭子贵,人前人后也能抬起头了,这才是享福!你不要多想,也不要听别人说什么,只管好好读书,莫问前程,老天爷不会亏待勤奋的人!”
高志升眼圈发红,说道:“可我不忍心让娘为了我吃苦呀……”
沈氏说道:“娘不苦,只要你好好读书,娘的心里比喝蜜还甜,若你不读书,即便喝蜜也如同吃黄莲一样苦。”
“我都参加两次考试了,都没有中,我……我太对不起娘了……”高志升跪在沈氏面前痛哭流涕。
沈氏流着眼泪说道:“孩子,你还小,两次没中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只要不放弃,坚持下去就会得到回报的,娘相信你!”
高志升也到了适婚年纪,可因为家里太穷没有娶亲,沈氏看着别人家的儿子都成亲生子了,她心中也很着急,但为了让儿子读书已经是家徒四壁,哪有钱娶媳妇呢?她只能把一切的美好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坚信儿子一定会有所成就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沈大娘,亭长让你家志升去村头的打谷场开会,咱们村的很多光棍都在那里呢!”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突然来到沈氏家说道。
亭长让去开会,沈氏也没有多想,就让儿子去了,高志升来到村头的打谷场上,就看见村里没娶老婆的成年男子都在,大家在交头接耳议论着什么。
高志升是一个读书人,与这些男子很少有接触,彼此之间也不是很熟悉,他也没有去问,就一个人站在人群后面。
亭长扫视了一圈众人说道:“我今天召集你们来,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宣布……”
原来,亭长昨天去城里办事,路上遇到一个年轻女子,那女子衣服破烂,满面灰尘,摇摇晃晃地赶路,她看见亭长的马车过来就伸手拦车,说道:“大叔,我走不动了,可以拉我一段路吗?”
亭长见她像是长途跋涉的样子,累得实在是不行了,就动了恻隐之心,停下马车让女子上来了。
亭长问道:“姑娘要去哪里?”
女子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也不知道要去哪里!”
“你……你不知道要去哪里,干嘛还要搭我的车?赶紧下去吧!”亭长惊讶又有些生气。
女子一听赶紧恳求道:“大伯,求您别让我下车……”
女子告诉亭长她叫李美英,一个月前丈夫被拉去服兵役,刚到战场就死了,家里的族人们听说之后,就把她家的房子和土地霸占了,把她赶了出来……所以她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亭长听了很同情她,说道:“既然这样,你就先跟我回去,然后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