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镜先生赶紧跑过去,跑到小六跟前,马上拿出他的招魂幡向小六的周围挥动着,尽管鬼镜先生用的招魂术,可是现在已经无力回天了。小六的魂魄早已经走远了,三叔的魂魄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小六很快就七窍流血倒地上死了。
这时候鬼镜先生使劲按压着小六的胸腔,发现小六已经停止呼吸了,接着鬼镜先生又用手探了探小六,发现他已经没气了,鬼镜先生确定了小六已经死了。
接着鬼镜先生马上叫张灵风过来,商量着准备后事,安葬三叔和小六。
鬼镜先生挑了一个合适的日子,就和张灵风一起给三叔和小六办起了丧事。
鬼镜先生让张灵风赶紧通知了三叔和小六家里的所有亲朋好友,然后自己找村里的帮忙的人来搭起了灵棚,接下来联系了当地的殡仪馆的人,定了两套寿衣,还有两幅棺材,然后找来了年龄大的长辈给三叔和小六擦身洗脸,梳头,换上寿衣。接着请来了当地比较有名的法师巫重阳给三叔和小六超度魂灵。鬼镜先生安排好了丧事所有的准备事项后,就准备第二天早晨下葬。
出殡
第二天一大早,先是举行出殡仪式,由于小六和三叔的情况比较特殊,所以统一安排在三叔家里设了两个灵堂。小六和三叔的亲友好友、邻里乡亲们都汇集在三叔家。
在死人桥当地的风俗习惯一般是亲朋好友们给逝者祭送奠仪(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死人桥方圆百里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起灵前,三叔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为止。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小六,三叔的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在死人桥村出殡时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棺罩四角男性死者通常用龙头龙尾,女性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鬼镜先生安排十六个村民抬一个棺材,这在当地俗称16杠。
死人桥村当地还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路祭除外),送到坟地。所以说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这一点鬼镜先生想的还是比较周到的。
棺木抬起之前,一般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三叔一辈子没有子女,所以这里就由张灵风代替三叔的长子,张灵风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
忻州、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晋南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
原来人们认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
鬼镜先生也是按照当地风俗习惯进行的出殡仪式。
可是三叔的棺木刚抬出院子,出了大门,掉了个头,走到了大路上,正要赶往坟地,就在这个时候,大路的正对面是死人沟另外一户人家出嫁女儿,那边抬着结婚花轿正好和这边的三叔的灵车碰了个正着。
鬼镜先生马上朝着前面的灵车大喊了一声:“快停下!赶快回来!回来!这是红白撞煞,非常不吉利!”
()
。
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