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天台教观纲宗净界法师文字版 > 13 第13集(第2页)

13 第13集(第2页)

所以你会看到,佛陀在经典里面,对我们众生的描述,有些经典是把我们讲得一文不值,说你就是一个业障生死凡夫,你所造的业全部是有漏业,就算造了善业,得到暂时的快乐,你到最后也因为你的攀缘心,当快乐享完了,你终究是要堕落到轮回里面来,这是一个说法。但是佛陀在大乘经典又告诉我们,你要相信你自己,你跟佛陀是同一个体性,只要你努力,你是可以成就佛陀的功德庄严。佛陀又是如此的肯定我们。

这就是佛陀两种说法了,同一个生命体,到底这是怎么安立的呢?

第一个,在《楞严经》上说,其实我们本来就有两个生命体:一个是水泡,一个是大海。就是说,就着你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今生的生命体叫作水泡,它是暂时存在的,因为你这个五蕴身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消失,没人知道。但是它是一个现实,活生生你能够接触得到的一个水泡,这个地方有你的感受,有你的想象,也有你的执着,当然也有你受用的一切的物质,有色受想行识,这是你今生所要面对的水泡。但是,水泡是依止大海而住,回到我们的整体生命,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概念。

所以从佛陀的权实二法当中可以知道,我们要处理两个问题,我们就举乞丐做例子。作为一个乞丐,你要处理两件事情:第一件,你要面对现实,因为你要去托钵乞食,要不然你明天没饭吃。所以你要面对你的现实生活,就是我要怎么面对我的感觉激发出的妄想,怎么调伏妄想。第二件,你也不能老是去当乞丐,这样子你一辈子也没什么出息,这样的人生也不是个办法。你总得想想看,找到一个回家的道路。所以作为一个乞丐,第一个,你先把乞丐做好;第二个,你要找到回家的道路,这两个同等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说法的时候,讲权法时,他就描述你今生是怎么回事;讲实法时,他告诉你,你原来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佛陀说法的两种口气。当然权法就是阿含、方等、般若,实法就是华严、法华、涅槃。你看所有的经典,不管什么经典,就可以归纳成两种口气:一种对我们是诃责的,一种对我们是肯定的。

作为一个凡夫,我们在操作时,就要考虑顿渐的问题了。有时候我们可以直观真如。我们先放弃,先把今生因缘所生的五蕴放开,反正这都是暂时的,几年后它就变成过去了,直观真如,这叫顿。就是说,不管我现在怎么样,我要知道我原来是怎么样,就是超越五蕴,直观真如的观法,这个叫作顿观。也就是先把因缘果报这种生灭的因缘相拨开来,直观现前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从这个地方安住,重新出发,重新改造生命,这个叫顿观。

第二个,咱们先不要讲那么深,先务实地面对今生的水泡,不净、苦、无常、无我,调伏爱取,完成短期的目标,这个叫作渐观。

所以,整个五时八教绕来绕去,就是讲佛陀是怎么说法的。佛陀有时候讲到我们的个体生命,讲到整体生命,讲到水泡,讲到大海;佛陀有时候说你是个乞丐,但是有时佛陀又赞叹你是大富长者的儿子,我们有两种身份。所以在这个权法跟实法当中,你就知道生命其实是两个东西:从本体来说,你是佛陀的儿子;从因缘来说,我们是生死业障凡夫,这两个没有冲突。

但是从修行的角度,就看根性了。有些人花更多的时间在处理今生的问题——所谓的调伏烦恼;有些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处理你的本来面目——所谓的开显心性的功德。所以在修证方面,有破妄,有显真。有些人是重点放在破除妄想,有些人是开显真实;有些人是顿渐兼修,像《法华经》就是强调顿中有渐,渐中有顿,你要开显心性的功德,同时也要面对你今生的水泡。所以整个操作就是:顿观——直接趣入真如;渐观——先有一个过渡的次第,先调伏烦恼再说。

所以当我们掌握权实二法,而生起顿渐二观的时候,你就知道佛陀整个说法的目的是什么了。其实就是处理两个问题:第一个,处理你今生的个体生命;第二个,处理你的整体生命。第一个,你想办法让你的个体生命,活得安乐一点;第二个,想办法把个体生命带回家。就两个概念:一个是离苦得乐,一个是返妄归真。

你能够把权、实、顿、渐这四个重点操作了解了以后,前面的五时八教,佛陀是什么立足点说法,你就清楚了。

我们来看化仪四教。

化仪四教,它有一种顿的——直接契入真如佛性;一种是渐的——佛陀先讲一些方便的对治。这样就是有两种不同的契入方法。

我们来看在化仪四教里面的第三个,秘密。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秘密亦有二义:

一、秘密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或为此人说渐等,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

二、秘密咒——谓一切陀罗尼章句,即五时教中,皆悉有之。

前面的顿、渐,佛陀是以一种很明显的公开的方式宣说。而这个秘密是一种非公开的,佛陀在说法时,在这么多人当中,使用一种私下的传授办法,因为有些人他不适合这个法。比方说佛陀表面上讲《金刚经》,讲般若时,但是有些人听到《金刚经》观一切法空,他心中会产生恐惧,他一定要先执着一个有,然后再去断恶修善,所以这时佛陀会让他暂时听不到,让他听到的是阿含或者方等。就是佛陀在讲经时,经常会有一种私下的所谓的同听异闻,互不相知,私下传授。

佛陀私下传授,它有两种内涵:一种是秘密教;一种是秘密咒。

先看秘密教:

就在前面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当中,佛陀在讲这四部经典时,向某一类根机成熟的众生,直接说明真如实相。这种人根机很利,他虽然有妄想,虽然有业力,但是他的根机,不容易受妄想跟业力的牵动,虽然有,但是对他的伤害可以降到最低。就是同样两种人,同时业障现前,但是有些人的根机,他就有办法去面对这个业力。这种比较利根的人,他对外境的攀缘执着比较少了,佛陀直接讲他的本来面目,因为他不太需要去处理今生的障碍,他的障碍比较小。

但是有些人不可以,不帮他处理今生的妄想,他就不敢承当他的佛性,佛陀必须要务实地让他面对今生的问题。他对感觉的攀缘这么重,你讲成佛的问题对他太遥远了,你还是让他先保住人天吧。所以佛陀会讲一些比较浅的东西,来让一些根机没有成熟的人,先调伏现行烦恼。

所以,佛陀在同一个法座上,宣说不同的教法,彼此互不相知,而各自得益。

我们举一个例子,净土宗有很多的秘密跟不定。比方说,我们看净土三经里面,最实用的、简单扼要的就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有很多译本,但是主要有两种译本,一个是罗什大师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一个是玄奘大师翻译的《佛说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两本经前面在讲到极乐世界依正功德庄严时差别不大,但是讲到怎么往生的因地有很大的落差。

比方《阿弥陀经》讲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个地方明显地讲到一心不乱,临终你要保持一心不乱,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然后你才可以把阿弥陀佛感应出来,这是《阿弥陀经》它明显的显露义,文字上它是这样诠释的。

但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就不是这样了。他的因地说,若一日若七日,善男子、善女人系念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他多了八个字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阿弥陀佛现前以后,他对你的加持开示,然后你才一心不乱的。

这样子这个因地就有两种不同了,《阿弥陀经》强调以心力来带动佛力,就是佛陀要现前,你先得准备好;从《佛说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它偏重在以佛力来摄受心力,它强调佛力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就有两种说法了。当然感应道交,心力跟佛力都很重要,但是到底谁重要,谁是第一因,这两部经有一点不同义。

当然,我们相信玄奘大师不可能翻错,那表示这两种译本,佛陀当初讲经时就是如此宣说的。佛陀对某一类人讲到心力不可思议,以心力才有办法启动佛力;但是对于有一些羸弱的人,佛陀强调佛力不可思议,只要信仰就好,以佛力他就摄受你,你只要从佛力的摄受,踏出第一步就好了。

同样一个净土法门,两种概念,一个强调心力不可思议,一个强调佛力不可思议,结论就是这四个字各自得益,这四个字是重点。佛陀说法,绝对不会说,讲这句话对你没有好处。就是说,你这种根机,就必须要听到佛力不可思议,你起大欢喜。你起大欢喜时,你靠着信仰的力量一头栽进去,自然就调伏烦恼了。有些人他必须从信仰切入的;有些人他必须要从观照,观照诸法实相以后得到调伏安住,然后才产生强大的皈依心,要从心力来契入佛力。

所以,佛陀说法只有四个字为原则,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