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老子他说实修驿站 > 第13章(第1页)

第13章(第1页)

不管如何说,各家的思想,都有专长。尤其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诸子百家的书籍,多得不可数计,有着说不完的意见。著作之多,多到令人真想推开不看了。往往我们觉得自己有一点聪明,想的道理颇有独到之处。但是,凑巧读到一本古书,脸就红了。因为自己想到的道理,古人已经说过了,几千年前就有了,自己现在才想到,实在不足为贵。总之,像上面讨论的这些正反资料,在书中多得很。

再回过来讲老子所说的&ldo;不尚贤,使民不争&rdo;。此处之贤,是指何种贤人而说?真正所标榜的贤人,又贤到何种程度?很难有标准。不论孔孟学说,或者老庄言论,各家所指的圣贤,要到达何种标准?那很难确定。所以,属于道家一派的抱朴子说:&ldo;白石似玉,jian佞似贤。&rdo;一方白色的好石头,晶莹剔透,看起来好像一块白玉,但是就它的质地来看,不论硬度、密度,都不够真玉的标准。如果拿世界宝石标准来评定,充其量只能叫它什么&ldo;石&rdo;。如&ldo;青田石&rdo;、&ldo;猫眼石&rdo;等,实际上只是一种质地较好的石头而已。至于人,也是如此,有时候大jian大恶的人,看起来却像个大好的贤人。所以贤与不贤很难鉴定。我们用这些观点来解释老子的&ldo;不尚贤,使民不争&rdo;的道理,对大家研究老子这句话的内涵,相信会更有帮助。

现代化好人与老人的表扬法

老子的这本书,毫无疑问,是经人重新整理过,但大体上,已整理得很好,把每一句话的含义性质分别归类。如果各抒己见,认为它原文排列有错误,那就各成一家之言,很难下一定论。

我在介绍第一章的时候,曾首先指出,老子往往将道的体相与作用,混合在一起讨论。而且在作用方面,所谓老庄的&ldo;道&rdo;,都是出世的修道,和入世的行道,相互掺杂,应用无方,妙用无穷,甚至妙不可言。所以,读老庄如读《孙子兵法》一样,所谓&ldo;运用之妙,在乎一心&rdo;。那么,要想把《老子》的内涵,完全表达出来,是很费事的。尤其在入世应用之道方面,常常牵涉到许多历史哲学。利用史实,加以选择,透过超越事实的表面层,寻求接近形而上道理的讨论。这在一般学府中应该属于一门专门课程。但是许多地方,牵涉到历史事实的时候,就很难畅所欲言了。比如说&ldo;不尚贤,使民不争&rdo;这句话,尚贤与不尚贤怎样才对,就很难定论。换一句话说,一个真正太平的盛世,就没有什么标榜好人的必要,我们只列举现代化的一两个故事,大概可以增加些许&ldo;不尚贤,使民不争&rdo;的趣味性。

几年前,台湾社会上发起一个&ldo;敬老会&rdo;,对老人,表扬其年高德劭。第一次举办时,我就发现,这简直是在玩弄老人,为老人早点送终的办法。叫年纪那么大的老人坐在那儿听训、领奖,还要带去各地游览。实际上,对于老人是一种辛苦的负担,我想那些老人可能累坏了,而且更因为这种风气一开之后,就有许多人也不免想进入被&ldo;敬老&rdo;的行列,这样就变成有所争了。岂不见老子说&ldo;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rdo;吗?又如,我们标榜好人,让好人受奖,开始动机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形成风气后,社会上就有人想办法去争取表扬。那么,表扬好人的原意,也就变质了。我每年也接到推荐好人好事的公文,但我看来,好人好事太多,推荐谁去好呢?而且征求一下,大家只对我一笑,摇摇头,摆摆手,谁也不肯接受推荐。我常常笑着说:有两个好人,我想推荐,可惜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还未投生。大概我还勉强像小半个好人,只是我也同大家一样,讨厌人家推荐我,更怕自己推荐自己。还是相应不理,让贤去吧(一笑)。我们由这两个故事,大概就可以知道,所谓&ldo;不尚贤,使民不争&rdo;,在老子当时的社会,在那个历史政治的形态中,&ldo;尚贤&rdo;已经是一种毛病,因此他提出这句话来。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其实,人类历史上千古兴亡的人物,从作人与做事两个立场来讲,贤与不肖,君子与小人,忠与jian,在纯粹哲学的角度来看,很难下一确切的定论。如果单从用人行政的立场来讲,清初名臣孙嘉涂的&ldo;三习一弊&rdo;奏疏中,已经讲得相当透彻了!其中如说:

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世(衰乱的末代

时势)临政愿治,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自信为很高明的领袖们),

各贤其臣(各人都认为自己所选拔的干部都是贤者)。孰不以为吾所用者

必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

也。

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

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

习投矣。即课事(工作的考核)考劳(勤惰的审查),君子孤行其意而耻

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

小人扶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审听之而其言入耳,谛

观之而其貌悦目,历试之而其才称乎心也。于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

不逐而自离。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

盗机与哲学

其次,老子主张&ldo;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rdo;。这两句话,可说&ldo;文从字顺&rdo;,读来很容易了解。但说对于稀奇难得的财物,不要去珍重、宝贵它,便可使大家不会生起盗心,这就颇有问题。&ldo;盗&rdo;字有抢劫的强盗、偷窃的小盗等区别。要详细解释&ldo;盗&rdo;字,也不是容易的事。

如果以纯粹哲学的观念作解释,什么是盗贼行为的内涵?我们可以引用佛家的一个名词,凡是&ldo;不与取&rdo;的便是盗。广泛地说,&ldo;不与取&rdo;就是盗的行为,这种定义比世界上任何一种法律更为严密。所谓&ldo;与取&rdo;,是指必须得到对方的同意给予。&ldo;不与取&rdo;,就是没有经过对方的同意,就取为己有的意思。那么,我们就是在地下捡一块泥土回来,没有土地所有者在场,也已经属于&ldo;不与取&rdo;的行为,也犯了盗戒。所以,人要不犯盗戒,只有餐风饮露,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才算是清白。

在道家的学术思想里,对于这一点,和佛学有同样意义,道家讲&ldo;道&rdo;便是&ldo;盗机&rdo;。《阴符经》说:&ldo;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rdo;修道者也就是利用盗机。我们人活着是天地之盗,都是偷了天地自然的东西,偷太阳的光,偷土壤的功能,侵害万物的生命给自己当饭吃,把动物的肉和青菜萝卜吞到胃肠里去,自己还认为理所当然,这都是占了天地万物的便宜,便是盗机。所以说修道的人,也是偷盗天地的精华到我的身上来。好比用一个聚光的凸透镜,放在太阳光下,把阳光聚在一起,成一焦点,摆一根糙在焦点上,到了某个程度,就烧起来,然后引火做熟食,这也是偷盗了太阳的热能来自利。修道人偷盗天地精华之机,也是如此,所以说&ldo;人,万物之盗&rdo;。但&ldo;天地,万物之盗&rdo;,人固然是偷取天地精华,天地也是偷了万物和我们的生命,才显现出天地存在的威德功能。

这样一来,照道家的看法,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互相偷盗的世界,彼此相偷,互相混水摸鱼。然后又说自己很仁慈,这真是滑稽之至。比如,我们人叫人类,依上古传统文化中道家的看法,叫我们人是&ldo;倮虫&rdo;,老虎是&ldo;大虫&rdo;,蛇是&ldo;长虫&rdo;,小的爬行生物是&ldo;毛毛虫&rdo;。所谓&ldo;保虫&rdo;的人们,也只是天地间一个生物而已。但又大言不惭地拿其他生物来披毛遮羞,然后夸耀自己为万物之灵,有的是衣冠礼仪,岂非是大盗的行为。

但在老子以及庄子等道家人物的思想中,已经从上古传统广义的盗机理论,缩小范围,归到人文世界的范畴,只讲人类社会的盗机了。最明显地,无过于庄子《肤箧篇》中的危言耸听。同时也指出最稀有最难得之货是什么东西。他说: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知之

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

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

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同样地,生在多灾多难乱世中的释迦牟尼,在他所说的经典中,有的地方,也是&ldo;王贼&rdo;并称,揭穿人类贪嗔不已的变态心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