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此时的建奴盔甲样式,其实跟大明北方边军很像,并没有多大差别。
如铁盔,除唐宋传承下来的凤翅将军盔等,就是元朝开始流行的六瓣盔、飞碟帽,都是圆帽沿,而非前帽沿。
铁盔目前只装备亲卫军和常备军中的警卫兵、刀牌手。
第二种是里衬铁片的宽沿毡帽,算是廉价铁盔,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常备军士卒主要头盔。
第三种则是棉盔即笠盔——笠盔又叫凉帽,主要在炎热的夏天戴。
经典军用笠冒就是后世辫子戏中的清军小兵那种圆锥形帽子。
但刘升对这种头盔样式恶感很大,已经特别嘱咐负责生产笠盔的工坊,将其生产成飞碟帽状。
宁愿类明,也不类清。
···
等刘升与工匠们聊完盔甲的事,太阳已经下山,就要天黑。
刘升干脆便在铁工坊与匠师们一起吃晚饭,算是顺带考查下工匠们的饮食情况。
为了激励工匠努力提升技艺,乃至发明创新,铁工坊这边早就不是大锅饭了,而是在食宿方面对匠师、工匠、学徒进行了区分。
至于工匠们所得工分,差别更大——现阶段的工分其实就等于薪资。
刘升虽然吃的是匠师级晚饭,主食为白米饭或馒头,配菜为一荤一素加一汤,属于目前铁工坊最好的列饭。
但工匠们还是因此觉得刘升这位首领跟他们变得更亲近了。
吃过晚饭,刘升又去华初营逛了逛,这才回到别墅。
此时才七点多,刘升这几日虽然跑来跑去,但并不算累,自然不会这么早歇息。
于是找到了一些储备的材料、零件,在二楼工作间开始手搓电报机。
其实有了必须的材料和零件,制作电报机并不算多难。
但刘升还得为电报机制造一個结构稳定的外壳,使其变得更耐操。
他不可能将由一堆元件和电线连接起来的电报机直接交给手下人使用,那样说不定很快就坏掉,元件也容易丢失。
忙碌到十一点多,刘升才算是制作一个不算太大、也足够稳定的木制外壳。
次日,刘升便拿着这个木制电报机外壳到华初营最好的木工坊,让木匠先仿制五个出来。
他准备先组装六台电报机。
一台留在刘家寨,另外三台分别送去汝阳、确山、遂平三座城池。
剩余两台留着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