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老子他说免费阅读全文 > 第30章(第1页)

第30章(第1页)

人活老了,便可知道有许多人间世事,被自己耳目所欺骗,被自己情感主观所蒙蔽的,非常之多。既然自己的耳目亦难全信尽为真实,只有用心体会历史法则的&ldo;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rdo;才较为切实得当。同样的道理,相反的表达,便有子思在《中庸》篇中所谓的&ldo;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rdo;其实子思与老子一样,极其重视历史哲学与历史经验的因果法则,鄙薄&ldo;予智自雄&rdo;、&ldo;师心自用&rdo;,但重&ldo;察察之明&rdo;的不当。由此而反照今日世界,普遍都靠耳目收集资料,作为统计的政治方针。甚至凭藉电脑统计的资料以定人事的管理。有时碰到电脑本身的误差,或人为有意对电脑的错误操作时,想起老子&ldo;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rdo;的妙语,在无可奈何之处,便只好哑然作会心的一笑了!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苦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老子的&ldo;士&rdo;的内涵

上古时代所谓的&ldo;士&rdo;,并非完全同于现代观念中的读书人,&ldo;士&rdo;的原本意义,是指专志道业,而真正有学问的人。一个读书人,必须在学识、智慧与道德的修养上;达到身心和谐自在,世出世间法内外兼通的程度,符合&ldo;微妙玄通,深不可识&rdo;这八个字的原则,才真正够资格当一个&ldo;士&rdo;。以现在的社会来说,作为一个士,学问道德都要精微无暇到极点。等于孔子在《易经》上所言:&ldo;絮净精微。&rdo;&ldo;絮净&rdo;,是说学问接近宗教、哲学的境界。&ldo;精微&rdo;,则相当于科学上的精密性。道家的思想,亦从这个&ldo;絮净精微&rdo;的体系而来。

所以老子说:&ldo;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rdo;意思是说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絮净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而且,&ldo;妙&rdo;的境界勉强来说,万事万物皆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两句话:&ldo;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rdo;一个大圣人,再怎么样恶劣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绝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

&ldo;玄通&rdo;二字,可以连起来解释,如果分开来看,那么&ldo;玄之又玄,众妙之门&rdo;。这正是老子本身对&ldo;玄&rdo;所下的注解。更进一步具体地说,即是一切万物皆可以随心所欲,把握在手中。道家形容修道有成就的人为&ldo;宇宙在手,万化由心。&rdo;意思在此。一个人能够把宇宙轻轻松松掌握在股掌之间,万有的千变万化由他自由指挥、创造,这不是比上帝还要伟大了吗?至于&ldo;通&rdo;,是无所不通达的意思,相当于佛家所讲的&ldo;圆融无碍&rdo;。也就是《易经&iddot;系传》所说的:&ldo;变动不拘,周流六虚。&rdo;&ldo;六虚&rdo;也叫&ldo;六合&rdo;,就是东南西北上下,几所有法,在天地间都是变化莫测的。以上是说明修道有所成就,到了某一阶段,使合于&ldo;微妙玄通,深不可识&rdo;的境界。

因此老子又说:&ldo;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rdo;一个得道有所成就的人,一般人简直没有办法认识他,也没有办法确定他,因为他已经圆满和谐,无所不通。凡是圆满的事物,站在哪一个角度来看,都是令人肯定的,没有不顺眼的。若是有所形容,那也是勉勉强强套上去而已。

接着老子就说明一个得道人所应做到的本分,其实也是点出了每一个人自己该有的修养。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道家的观念里,凡是一个知识分子,都要能够胜任每一件事情。再详加研究的话,老子这里所说,正与《礼记&iddot;儒行篇》所讲上古时一个读书人的行为标准相符。不过《老子》这一章中,所形容的与《儒行篇》的说辞不同。以现在的观念看来,《礼记》的描写比较科学化、有规格。道家老子的描写则偏向文学性,在逻辑上走的是比喻的路线,详细的规模由大家自己去定。

&ldo;豫兮若冬涉川&rdo;,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做人做事绝不糙率,凡事都先慎重考虑。&ldo;豫&rdo;,有所预备,也就是古人所说&ldo;凡事豫立而不劳&rdo;。一件事情,不经过大脑去研究,贸然就下决定,冒冒失失去做、去说,那是一般人的习性。&ldo;凡事都从忙里错,谁人知向静中修。&rdo;学道的人,因应万事,要有非常从容的态度。做人做事要修养到从容豫逸,&ldo;无为而无不为&rdo;。&ldo;无为&rdo;,表面看来似没有所作所为,实际上,却是智慧高超,反应迅速,举手投足之间,早已考虑周详,事先早已下了最适当的决定。看他好像一点都不紧张,其实比谁都审慎周详,只因为智慧高,转动得太快,别人看不出来而已。并且,平时待人接物,样样心里都清清楚楚,一举一动毫不含糊。这种修养的态度,便是&ldo;豫立而不劳&rdo;的形相。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千古名言,也是颠扑不破、人人当学的格言。如同一个恰到好处的格子,你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逾越,它本来就是一种完美的规格。

但是&ldo;豫兮&rdo;又是怎样&ldo;豫&rdo;法呢?答案是&ldo;若冬涉川&rdo;。这句话在文字上很容易懂,就是如冬天过河一样。可是冬天过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中国南方不易看到这类景象,要到北方才体会得出来个中滋味。冬天黄河水面结冰,整条大河可能覆盖上一层厚厚的冰雪。不但是人,马车牛车各种交通工具,也可以从冰上跑过去,但是千万小心,有时到河川中间,万一踏到冰水融化的地方,一失足掉下去便没了命。古人说:&ldo;如临深渊,如履薄冰&rdo;,正是这个意思。做人处事,必须要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的。虽然&ldo;艺高人胆大&rdo;,本事高超的人,看天下事,都觉得很容易。例如说,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ldo;难&rdo;字。事实上,正因为拿破仑目空一切,终归失败。如果是智慧平常的人,反而不会把任何事情看得太简单,不敢掉以轻心;而且对待每一个人,都当作比自己高明,不敢贡高我慢。所以,老子这句话说明了,一个有修为的人,必须时时怀着好比冬天从冰河上走过,稍一不慎,就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加以戒慎恐惧。

接着,老子又举了另外一个比喻,&ldo;犹兮若畏四邻&rdo;,来解释一个修道者的思虑周详,慎谋能断。&ldo;犹&rdo;是猴子之属的一种动物,和狐狸一样,它要出洞或下树之前,一定先把四面八方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才敢有所行动。这种小心翼翼的特点,也许要比老鼠伟大一点。我们形容作事胆子很小,畏畏缩缩,没有信心而犹豫不决,另有一句谚语,便是&ldo;首鼠两端&rdo;。这句话的涵义和犹豫不决差不多。只要仔细观察老鼠出洞的模样,便会发现,老鼠往往刚爬出洞来几步,左右一看,马上又迅速转头退回去了。它本想前进,却又疑神疑鬼,退回洞里;等一会儿,又跑出来,可是还没多跑几步路,又缩回去了。如此,大概需要反复几次,最后才敢冲出去。&ldo;犹&rdo;这种动物也一样,它每次行动,必定先东看看,西瞧瞧,等一切都观察清楚,知道没有危险,才敢出来。

这是说,修道的人在人生的路程上,对于自己,对于外界,都要认识得清清楚楚。&ldo;犹兮若畏四邻&rdo;,如同犹一样,好像四面八方都有情况,都有敌人,心存害怕,不得不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就算你不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或者只是单独一个人走在旷野中,总算是没有敌人了吧!然而这旷野有可能就是你的敌人,走着走着,说不定你便在这荒山野地跌了一跤,永远爬不起来。所以,人生在世就要有那么的小心。

接着,&ldo;俨兮其若容&rdo;,表示一个修道的人,待人处事都很恭敬,随时随地绝不马虎。子思所著的《中庸》,所谓的&ldo;慎独&rdo;,恰有类同之处。一个人独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虽然没有其他的外人在,却也好像面对祖宗,面对菩萨,面对上帝那么恭恭敬敬,不该国独处而使行为荒唐离谱,不合情理。

大家晓得中国文化有一部最根本的书籍‐‐《礼记》。这部《礼记》,等于中华民族上古时期不成文的大宪书,也就是中华文化的根源,百科宝典的依据。一般人都以为,《礼记》只是谈论礼节的书而已,其实礼节只是其中的一项代表。什么叫做&ldo;礼&rdo;?并不一定是要你只管叩头礼拜的那种表面行为。《礼记》第一句话:&ldo;毋不敬,俨若思&rdo;,真正礼的精神,在于自己无论何时何地,皆抱着虔诚恭敬的态度。处理事情,待人接物,不管做生意也好,读书也好,随时对自己都很严谨,不荒腔走板。&ldo;俨若思&rdo;,俨是形容词,非常自尊自重,非常严正、恭敬地管理自己。胸襟气度包罗万物,人格宽容博大,能够原谅一切,包容万汇,便是&ldo;伊兮其若容&rdo;雍容庄重的神态。这是讲有道者所当具有的生活态度,等于是修道人的戒律,一个可贵的生活准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