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寒山诗的收集者由道士徐灵府变成了和尚道翘,相关的官员由李敬方变成了刺史闾丘胤,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过程,其中也包含着深深的宗教意味。寒山在这里面成为了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成为了普贤菩萨的化身,奉干禅师则是弥陀的化身,三贤相继出现于国清寺,并有种种灵异的事迹,以至于在今天国清寺内建有&ldo;三贤殿&rdo;用来纪念三者。这对于吸引世俗关注的目光、重新获得支持而言,自然是非常有效的。
其实,不管具体的过程事实上是怎样的。当寒山、丰干、拾得作为三贤形象出现的时候,其佛教意味的浓厚就不言而喻了。这种深厚的佛教意味的出现,不管其原因究竟为何,就其对寒山诗的流传而言,则是意义重大。因为佛教的因素,所以寒山诗被作为禅诗而流传,并深受欢迎,亦因此而进入日本、韩国,乃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欧美。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今天我们的常识中普遍认为寒山是一个诗僧,寒山诗是禅诗。
(三)和合二仙与寒山寺
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象征着和美、团圆之神,关于其来历,则是有不同的版本,目前最为通行的说法就是以寒山、拾得为和合二仙,这种情形大概是始于明代。寒山、拾得作为和合二仙,这是寒山文化在民间影响最为深远的传说。
寒山、拾得何以成为和合二仙?民间也有着多种说法。一种说法[14](流传于天台地区),相传国清寺内举行法会,越州(绍兴)信徒王老太和女儿芙蓉赴会,但是因为旅途劳顿病倒在寺中,寒山、拾得两人采药、熬药照顾王老太。老太太甚是感激,因为寒山和拾得都没有出家,所以老太生前立下遗嘱,要女儿跟寒山、拾得其中一人结婚。处理好老太的后事,寒山、拾得二人相互推让。后寒山出走,拾得则告别芙蓉去寻找寒山。千方打听,才得知寒山在苏州的一座古寺里出家了。两人相会的时候,寒山手捧一只盛着素斋的竹盒,拾得采来一支红艳的荷花。此后,两人一起住在这座古寺里,一起出家,后人称这寺院为寒山寺,称寒山为&ldo;和仙&rdo;,拾得为&ldo;合仙&rdo;。
另外一种说法[15](流传于苏州地区)是说寒山和拾得原本同住在北方的一个村子,不是亲兄弟却亲胜兄弟,寒山略长,以杀猪为业。寒山三十岁的时候,街坊帮他做媒,说了一门亲事。而这个姑娘呢,偏偏又是与拾得一直相互喜欢的。直到寒山快要和那个女子结婚,才知道事情的原委,于是弃家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在听说了此事之后,也舍女来到江南,寻找寒山。探知其住处后,折一盛开的荷花前去见礼。寒山一见,急持一盒斋饭出迎。二人相见,一荷一盒而欣喜若狂,相向而舞,后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为庙,即为&ldo;寒山寺&rdo;。
不管这两个传说的差异多大,其中有两个基本的相同之处:一、寒山、拾得的感情深厚,离而复合,散而复聚(精神实质);二、都出现了盒、荷二物,以坐实&ldo;和合&rdo;之说(谐音)。和合二仙的影响主要在民间,寒山、拾得作为和合二仙,成为了婚嫁喜庆之神,民间但逢婚娶喜庆之事,都要在中堂悬挂二人画像(或者烧和合纸,又叫和合神马、和合纸马),以求美满幸福、百年好合。同时,作为和合二仙,寒山、拾得也成为了传统年画的基本题材之一。1733年,雍正帝正式封寒山为&ldo;和圣&rdo;,拾得为&ldo;合圣&rdo;,至此,寒山、拾得作为和合二仙也成为了官方的所认定的民间喜乐之神。
此外,在这两个和合二仙的传说中还透露出另外一个信息,即寒山、拾得最后都是在苏州寒山寺出家的,这一点颇有意思。在明清以前的文献中,似乎没有见到寒山与苏州的直接关联。
寒山寺因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中外,&ldo;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rdo;。寒山寺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09年),&ldo;余考寒山寺,创建于梁天监时,旧名妙利普明塔院,以寒山子曾居此寺,即为名&rdo;[16]。我们从寒山生平来看,寒山一生终老于寒岩,未曾到过苏州,又怎么可能曾经在妙利普明塔院居住呢?根据钱学烈先生的考查,寒山寺在宋代的时候还只称枫桥寺或妙利普明塔院或普明禅院,其名见于文献是开始于明代。[17]寒山与普明妙利塔院的正式融合成为寒山寺也是在这一时期,姚广孝于永乐十一年(1413)在其所撰的《寒山寺重兴记》中称:&ldo;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冠桦皮冠,着木屐,被褴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于此。希迁禅师于此建伽蓝,遂额曰&lso;寒山寺&rso;。永乐三年深谷昶禅师募建殿室,于方丈设寒山、拾得、丰干像,不敢忘也&rdo;。这自然是基于传说的力量,传说虽然没有可靠的文献依据,但是其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将寒山与寒山寺联系起来的就是这种传说的力量。
虽然寒山(如果存在这个真实的人的话)并未曾到过寒山寺,更谈不上曾经主持寒山寺。但寒山寺是寒山这一文化现象的结果,是传说所至也好,是诗文影响所及也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物,寒山寺成为了吴中胜景,因此而享誉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