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日凌晨的战斗最关键,也打得最惨烈。
因为美军早就知道,第三十九集团军驻宝坻、第六十五集团军住宁河,所以美军在进攻的时候,把实力最强的第一装甲师放在北面,第二机步师放在南面,第三机步师摆在两个师的中间,第七步兵师则充当预备队。
从这一部署就看得出来,帕特里奇对美军的战斗力有足够的信心。
当时,他甚至没有把日军的主力师团派到最前面去,而是让日军的四个主力师团分成南北两路,分别跟在第一装甲师与第二机步师的后面,另外四个日军主力师团则跟随第三机步师行动,充当预备队。
由此也看得出帕特里奇的战术企图。
说得简单一点,在帕特里奇对美军装甲部队信心十足的情况下,他肯定认为美军能在正面装甲会战中击溃东北军,打乱东北军的防御部署,撕开东北军的战线,然后出动日军,依靠庞大的兵力优势扩大突破口,迅速攻占东北军后方的主要据点,特别是道路路口。到这一步,东北军不但会全面溃退,还无路可退。
从战术上讲,帕特里奇的部署没有任何问题。
只要美日联军能够完成作战任务,歼灭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就不是什么难事。
问题是,要想实现这一战术企图,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美日联军仍然掌握着制空权,并且能够充分发挥空中优势。只有这样,美日联军才能在正面战场上,用较少的兵力击溃规模大得多的东北军,并且取得突破。在不具备这一前提的情况下,美日联军就只能与东北军打消耗战。
对于没有兵力优势的美日联军来说,消耗战的结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当然,在战场上,美日联军面临的问题还不止是空中支援不到位。
战斗打响之前,第十六集团军就已到达玉田县,并且及时展开。虽然在战斗中,第十六集团军的主要任务还是策应第四十集团军,甚至得为此将防区向北面延伸,对正在攻打遵化的b集团军构成威胁,迫使b集团军中的美军主力师不得不向南部署,从而使得只有日军在遵化与第四十集团军鏖战。但是第十六集团军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确保了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左翼安全,让第三十九集团军在进攻的时候,不用过于关注左翼防线,可以将原先用在左翼的部队放到战场正面。
更重要的是,第六十五集团军也打得非常积极,而且在发起进攻前,将主力放在了稍微偏北一点的位置上。也就是说,第六十五集团军没有与第三十九集团军争夺主力位置,而是心甘情愿的替第三十九集团军打掩护,用重兵守住了两个集团军的结合部,没有给美军第三机步师留下突破口。
得益于此,第三十九集团军在突击的时候,几乎没有后顾之忧,也就能够将几乎所有主力部队全部放到正面战线上。
毫无疑问,这正是罗耀武采用的战术,让第三十九集团军充当杀牛刀!
当然,真正的影响,还是美日联军缺乏足够的空中支援。
这一点,帕特里奇也认识到了。
正是如此,在战斗打响前,帕特里奇就调整了部署,让跟在第一装甲师后面的两个日军主力师团火速赶上,掩护第一装甲师的侧翼。
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帕特里奇也非常无赖。
因为第一装甲师的兵力远不如第三十九集团军,甚至不到第三十九集团军的一半,如果完全展开的话,正面战线上的兵力密度将低到不足以抵挡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地步。更要命的是,如果缩短战线,确保兵力密度,就会将侧翼暴露出来,让第三十九集团军获得从两翼包抄的机会。
在坦克战中,如果让对手迂回到了侧翼,必然遭到惨败。
要知道,再强大的装甲部队,也经受不起来自侧翼的凶猛突击。
正是如此,帕特里奇才不得不让两个日军主力师团火速插上,填补了第一装甲师侧翼的兵力空白。
问题是,这样一来,在战场北面,美军就没有预备队了!
有意思的是,帕特里奇的这一临时调整,反而给第三十九集团军造成了麻烦。
因为不知道两个日军主力师团已经在十九日夜间插上,所以在二十日凌晨的战斗中,第三十九集团军没有调整进攻战术,将主力放在了中路。按照罗耀武的部署,第三十九集团军将集中优势兵力,在第一装甲师的正面打开突破口,然后快速穿插,在击溃第一装甲师之后迅速向南迂回,包抄第三机步师。
问题是,当时美军第一装甲师已经缩短了战线。
也就是说,美日联军的中路力量最为强大。
在这里,第三十九集团军不但投入了坦克师,还投入了一个摩步师。